lightning耳机自动化测试要关注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08:1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05:57
苹果推出了一款蓝牙耳机,它作为 iPhone 的配件面市,配有无线充电功能,造型奇特、价格不菲、销售惨淡。
它自然不叫 AirPod,而叫 Apple iPhone bluetooth headset (苹果 iPhone 蓝牙耳机)这样一个直白的名字,发布于 2007 年,配合初代 iPhone 问世。
不同于初代 iPhone 给全球通信市场带来的改朝换代的冲击,这款耳机毫无存在感,最大的价值可能是作为稀有苹果收藏品在 eBay 上流通。
长得一点也不像苹果耳机的苹果耳机 来源:eBay
在 2000 年第一款蓝牙耳机诞生之后的十几年里都不太受人待见。带上偶尔还闪着光的单耳蓝牙耳机,看上去不是个司机就是特工 wannabe。《连线杂志》2009 年还调侃着道“小时候可能是看多了机械战警,以为用电子器件装饰自己是很酷的做法。我们想强调一点:一只耳朵戴着个蓝牙耳机走来走去是很蠢的行为。没有例外。”
其它问题还包括配对过程繁琐、连接中断、需要频繁充电等等。
纵使乔布斯执掌下的苹果,也没能让人接受蓝牙耳机。由于第一次试水太过失败,苹果隔了将近十年时间才推出第二款蓝牙耳机 AirPods,去年卖掉 3500 万副。
现在 AirPods 每季的销量超过其它所有蓝牙耳机之和。在蓝牙作为一种通信标准推出 20 年之后,它终于不再是人人手机都有,但只有小数点后几位百分比真在用的东西。
但 AirPods 的成功源自苹果定制的芯片、以及与自有操作系统的整合,恰恰背离了蓝牙技术最初的寄望。它不再是当初创造者们所设想的一个“连接一切电子设备的桥梁”。
蓝牙曾被视为统一通信标准的希望
科技界对蓝牙的期望,你从名字就能看出来。
1990 年代,创造一个短距离无线传输方案的想法在几家巨头公司间不谋而合地产生。英特尔内部有一个名为 Business-RF 的计划,爱立信内部有一个名为 MC-Link 的计划,诺基亚内部有一个名为 Low Power RF 的计划。三家公司做的事情大同小异,但爱立信率先完成了研究。
爱立信工程师 Jaap Haartsen 从 1994 年起就在公司内部独自研发这个项目,两年后邀请有同样想法的英特尔和诺基亚工程师一起来碰面。
而在英特尔负责类似项目的工程师 Jim Kardach 是历史爱好者,因为要和这些北欧公司合作,就买了本 The Vikings 看北欧历史。北欧史都绕不开丹麦国王 Harald Blatand 国王,因为爱吃蓝莓而将牙齿染成了蓝色,绰号蓝牙(Bluetooth)。
Jim Kardach 提议以“蓝牙”作为这一技术的代号。“Harald Blatand 国王在 10 世纪统一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就像我们打算把 PC 和手机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连接起来一样。”Jim Kardach 这样对在场的工程师们说。
这一代号得到了三家公司的首肯。他们将这一技术看作电子设备实现通用互操作性的机会——不仅仅要实现手机和电脑的连接,还要实现不同公司之间产品的连接。
当时的爱立信认为,如果能实现该公司手机与耳机之间的互联互通,也许有益于提振这两个产品的销量。英特尔也认为,如果能把手机和电脑连起来,或许能够推动其 PC 销量的增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需要为全球电子设备制造商创造一个通用的 RF 协议。但仅靠三家公司还不够,1998 年,他们又邀请了 IBM 和 东芝的代表坐下来一起讨论在全球范围内推出这项技术。
1998 年 5 月,控制蓝牙技术的蓝牙特殊利益集团(SIG)宣告成立。第一场会议的主要议程包括:共同制定一个标准的、可互操作的协议;确定这项技术必须能免费提供;确定芯片必须便宜且易于安装。
另外,这场大会也通过了以“蓝牙”作为该技术正式名称的提议,并且把 Harald Bluetooth 中的 H 和 B 两个字母的古北欧字体结合在一起,创造了蓝牙的 logo。
来源:Fabrikbrands
统一的标准激起了全行业的热情。1998 年,已经有 200 多家公司宣布了对蓝牙技术的支持,纵使它连 1.0 版本还未公布。当时,如果你在中国购买手机,有大约 80% 的可能性会买到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之一,而它们都是蓝牙标准的参与者。PC 在软硬件领域最重要的两个巨头——微软、英特尔也参与其中。
1999 年,SIG 公开了蓝牙技术标准的1.0 版本。
2000 年,爱立信推出了全球第一部使用蓝牙技术的 GPR(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手机 R520,芬兰诺基亚,英国 Psion和日本 TDK 等几家当时的主流厂商也相继推出了搭载蓝牙的硬件产品。同年,全球有约 80 万台蓝牙设备出货。
全球第一款蓝牙手机 来源:爱立信
又一年后,围绕蓝牙的炒作吸引了超过 10 亿欧元的风险资本。从标准化到商业化再到吸引一级市场加入,仅仅用了三年时间。
2001 年,针对蓝牙技术的大部分投资来自于构成 SIG 的五家初始公司,但很多小型初创企业也投入了数亿欧元,特别是蓝牙芯片组和基站的设计者和制造商。它们中的许多是美国公司,如 Silicon Wave,Conexant 和 Tality 等; 还有一些位于远东,如日本的阿尔卑斯电气等;以及一些欧洲公司,如 BrightCom 和 Commil,以及英国的 Cambridge Silicon Radio(CSR)。
2018 年,CSR 公司联合创始人 Glen Collinson 回忆说,“蓝牙可能是全球普及最迅速的标准之一。”
在无线电领域,从制定规范到进入市场往往需要数年时间,但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一切都被加速了。
低价的蓝牙芯片让普及变得容易。当无线芯片价格超过 30 美元时,CSR 公司产生的 Bluecore 芯片成本仅为 5 美元。这符合爱立信最初的 5 美元蓝牙芯片的畅想。几年时间内,CSR 占据了全球市场 60% 的份额。
2001 年,荷兰飞利浦半导体公司、德国英飞凌公司、美国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等也拥有了蓝牙芯片制造能力。PC 卡当时也被看作是一个重要领域,同年,至少有 20 家公司推出了产品,包括 3Com 和摩托罗拉。
各种想法被提出来。丹麦一家名为 BlueTags 的公司开发了支持蓝牙的行李牌和酒店钥匙;英国的 Red-M 开发出了一种系统,让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健康保险平衡医院的账户; 美国的 ZebraPass 为体育场馆开发了基于蓝牙的无线票务系统,还得到了诺基亚的支持。
当时人们设想,通过这种方式,一个设备可以通过无线链路与任何其他附近的设备进行交互。大多数市场分析师也看好这个行业。Frost对于自动驾驶来说,更重要的显然是汽车本身的计算能力。
至于名字诡异的触觉互联网(tactile internet)。今年 3 月,*总医院、中国移动、华为合作了一个 5G 的远程人体手术。位于北京的医生,通过 5G 网络操纵脑起搏器,对位于海南医院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手术。
这似乎是一个很具有超前意义的实验,但加了挺多前提条件:没有可靠 Wi-Fi 网络;另一边有复杂的手术机器人;患者不能移动;5G 信号完全稳定……
一个看上去很棒的想法,但被建立在很多假设条件之上。就像当年的蓝牙一样。当你把所有的假设条件都放入现实之中,就不那么容易实现了。
5G 更快的速度、更短的延迟一定是趋势。但什么时候、如何才能影响到日常使用体验,就是另一个问题。
但答案反正是不太像会被通信运营商,或者只能想出“几秒下一部电影”故事的手机公司想出来。
题图来源: Suganthon Unsplash、 GMax Studios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