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8 03: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3 09:13
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作为学术重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人士来访。梅贻琦,作为学校常委,负责接待这些来访的贵宾,其中包括政治家、科学家、学者和作家。他的日记记录了他主持的多次演讲活动,这些演讲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对当时的学术和国际形势有着重要影响。
1942年12月8日,T、W两位先生和中国驻英国大使顾维钧来到联大。虽然梅贻琦因日程调整未能亲自带领他们参观,但他们还是在梅贻琦的办公室稍作休息后,来到露天广场进行演讲。梅贻琦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来宾,W君随后讲述了英国对抗纳粹德国侵略的最新进展。在场的约两千名学生中,有两人因体力不支和过度拥挤而晕倒,这可能是由于当时学生们的伙食条件艰苦,营养不足。
午餐在云南大学教室举行,虽然设有五桌,但并无演说环节。下午4点,梅贻琦又前往工学院主持钱乙藜(钱昌熙,当时的国防科技负责人)的演讲,他详细分析了中国工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资委会十年来的成就。在1943年3月1日,梅贻琦主持国民月会,邀请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发表关于“科学在盟国战争中的地位”的演讲。演讲结束后,梅贻琦和联大的学者在西仓坡设宴款待李约瑟博士,还有英国领事休士以及四位赴英留学的联大学生一同出席。
这些演讲活动不仅展示了梅贻琦的卓越组织能力和对学术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互动。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为梅曾臣长子。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的出长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清华百年的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