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8 03: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13:25
1889年12月29日,梅贻琦诞生于天津。早年,他表现出色,1904年成为南开中学的第一期学生。紧接着,他在1908年进入了保定高等学堂,后来通过“庚子赔款”计划,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的留学生,于1914年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
归国后,梅贻琦于1915年秋季走上了教育事业的讲台,担任清华大学的物理教师。他的教育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是从1931年12月开始,一直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长达17年,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期间,他领导清华大学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时期,与北大、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1955年,梅贻琦回到台湾,在新竹创办新竹清华大学,并筹备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为台湾的科技教育奠定了基础。他同时还担任了台湾当局“教育部部长”和“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1962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彰显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
梅贻琦以“身教重于言教”和“大学之大,在于大师”的教育理念,对清华大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怀念。他的沉静、稳健和刚毅性格,使他在教育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遗憾的是,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在台北病逝,但他的贡献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为梅曾臣长子。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的出长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清华百年的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