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9 21: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3 23:08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货币价值的决定基于其能够购买的物品和服务的相对数量。在国际交易中,如果本国货币能购买的外国商品和服务数量等于外国货币能购买的本国商品和服务数量,那么这两种货币的汇率就应该反映这种购买力的等价。简单来说,汇率就是根据两国货币购买力的相对强度来确定的。
该理论进一步分为两个方面: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绝对购买力平价假设两国之间的物价水平完全相同,此时两国货币的汇率应固定在1:1。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考虑了两国物价水平的差异,即使两国物价不等,货币汇率也会反映出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从而反映购买力的相对价值。
从本质上讲,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化不是由供求关系直接决定的,而是由两国经济基本面,如生产效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的购买力变化驱动的。因此,这个理论在分析和预测汇率变动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