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欣载奔僮仆欢迎是实写还是虚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8 15: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9 02:05
<正文开始>
载欣载奔僮仆欢迎是实写还是虚写?——探究中国传统招待之道
“载欣载奔、僮仆欢迎”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的一种招待方式,出现于《周礼》中,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是否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演,或者是一种虚礼?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探讨并加以解释。
载欣载奔前世今生
载欣载奔、僮仆欢迎,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天官·司徒》一章,设计的是一种对贵客的接待礼仪。在春秋时期,卫国的重臣子胥因任相而被流放。当时,齐国相祭仪(负责齐国祭祀的官员)韩、周二人到卫国,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前来探望子胥,并请他入官。子胥十分感动,向韩、周二人表示:“吾几死矣,公民能赴,孤之能入矣。”吟诵了载欣载奔、僮仆欢迎四个字,意思是说:“我虽然是个被流放的人,但是你们真诚的邀请我,让我非常高兴,我会派遣僮仆前来欢迎你们的到来。”
据说在清朝中期以前,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载欣载怒、不辞劳苦,马上赶到,必有所归。”也就是说,老百姓和官员都要竭力极力地接待来客,不管是什么情况,都要尽可能让客人感受到热情好客的中国精神。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的意义逐渐发生了变化,现在更多的是强调竭尽全力地招待客人,让他们得到最好的服务。
载欣载奔的内涵
载欣载奔、僮仆欢迎这句话的内涵极其深刻,它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味”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中,人情味被视为一种最基本、最核心的品质,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基础。而载欣载奔、僮仆欢迎恰恰是中国文化中人情味的最好体现。
载欣载怒、不辞劳苦的初衷是强调招待客人时要彻底热情,不计较劳苦、不计较时间、不计较金钱,只为了让客人感到真挚的关怀。这种精神不仅是在膜拜之中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买卖、亲情、友情等也可以体现出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载欣载奔、僮仆欢迎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还是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无论是在官方场合中,如国宴、各级接待等,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对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的坚定信仰。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接待客人,认为这是一种礼仪之道,也是一种精神文明的体现。而载欣载怒、僮仆欢迎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我国人民也始终保持着对这种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因此,载欣载奔、僮仆欢迎不是虚假的形式主义,更不是一种虚礼。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一种真挚和热情,也是我们民族文化最为深邃的体现之一。
在国家和文明的日益强盛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让载欣载怒、僮仆欢迎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符号,成为我们的中国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走向世界并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