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9 22: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8:29
在1930年的医学研究中,流感嗜血杆菌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荚膜的菌株,另一类是没有荚膜的。荚膜型的乙型流感嗜血杆菌,通常简称为HiB,因其拥有毒性而备受关注。然而,关于流感嗜血杆菌引发感染的确切机制,科学家们至今仍未完全揭示。其荚膜的存在赋予了这些细菌抵御宿主体内免疫系统吞噬和补体介导的破坏的能力,使其能够存活下来。
相比之下,无荚膜的菌株虽然较为温和,但它们仍然能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诸如会厌炎等病症。预防这种疾病的手段之一是接种特定的HiB结合型疫苗,这些疫苗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对于保护人群免受HiB感染具有显著效果。
流感嗜血杆菌(学名Haemophilus influenzae),简称嗜血杆菌,前称费佛氏杆菌(或译拜菲尔氏菌)或流感杆菌,属孤菌科嗜血杆菌属。是一种没有运动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是于1892年由费佛博士在流行*冒的瘟疫中发现。它一般都是好氧生物,但可以成长为兼性厌氧生物。流感嗜血杆菌最初被误认为是流行*冒的病因,但直至1933年,当发现流行*冒的病毒性病原后,才消除了这种误解。不过,流感嗜血杆菌仍是会导致其他不同种类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