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9 15: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12:17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即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独特类型,于1985年由德国病理学家Stein通过Ki-1(CD30)抗体的识别而被认识。这种疾病通常展现出间变性的特征,因此得名。在REAL分类中,B细胞表型的病例被归类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目前,ALC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仅涵盖T表型和Null(非T非B)两种表型。
大约60%至85%的ALCL病例表现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蛋白,这是由于2号染色体上ALK基因位点的变异导致的。最常见的融合基因是NPM-ALK,由5号染色体的核仁磷酸蛋白B23(NPM)与2号染色体上的ALK基因结合形成,NPM-ALK蛋白就是由此而来。然而,研究发现,除了NPM-ALK,还有更多种类的ALK基因与其他基因通过染色体转位或倒置形成融合基因。例如,t(1;2)(q25;p23)产生的TPM3-ALK基因,t(2;3)(p23;q21)产生的TFG-ALKs基因,以及TFG-ALKL和TFG-ALKxL等。此外,inv(2)(p23;q35)导致的ATIC-ALK基因,t(2;17)(p23;q23)形成的CLTCL-ALK基因,和t(X;2)(q11;p23)产生的MSN-ALK基因也是值得注意的变异形式。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 ALCL) 亦称 ki-1 淋巴瘤,细胞形态待殊,类似 R-S 细胞,有时可与霍奇金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混淆。细胞呈 CD30 + ,亦即 Ki-1(+), 常有 t (2 ; 5) 染色体异常,临床常有皮肤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及其他结外部位病变。免疫表型可为 T 细胞型。临床发展迅速,治疗同大细胞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