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8 21: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17:47
1983年,郑俊怀被调至当时的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这个日产量仅10吨的小型乳品厂成为了他和伊利的起点。郑俊怀在伊利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这家固定资产仅40多万元、年利税不足5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为全国大型乳品集团。净资产增长了118倍,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了79倍和69倍。1996年,伊利股份上市,成为乳品行业的首个上市公司,并在后续多年中表现出强大发展潜力,位列上海证券交易所样本股。2003年,伊利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2亿元,乳制品销售额全国第一,净利润接近两亿元。2010年,郑俊怀曾雄心勃勃地提出要让伊利进入全球乳品20强的目标。
MBO(管理层收购)的疑云起始于2004年,当时伊利股份作为绩优公司,表现出少有的现金分红记录。然而,这一年,伊利遭遇了诸多挑战,如竞争对手蒙牛的崛起,以及郑俊怀涉嫌挪用公款进行MBO的丑闻浮出水面。为了MBO,伊利高管通过高薪酬和高派现筹集资金,如伊利高管薪酬曾位列第三,且公司频繁分红。然而,郑俊怀的不当行为逐渐显现,如挪用公款热炒国债、资产负债率攀升以及可能存在的对敲账户操作。
郑俊怀通过华世商贸、呼和浩特启元公司和金信信托等途径,试图绕过法规进行隐性MBO,至2004年,他和其他高管控制了伊利股份近21%的法人股股权。伊利的法人治理结构本应起到制衡作用,但由于郑俊怀的个人集权,公司透明度和监督机制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导致问题的曝光延迟。
除了内部管理问题,金融监管的缺失也是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如伊利高管亲属持有公司股份却未公开。尽管如此,伊利集团已进行高层改组,希望通过这次事件的教训,推动公司走向更健康的发展道路。
郑俊怀(1950年9月——),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人,原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伊利集团)董事长,有中国“乳业教父”之称,2004年12月因被控动用公司资金进行MBO落马,2005年12月被判有期徒刑6年,经两次减刑,2008年9月刑满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