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8 18: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13:56
唐三彩釉陶女坐俑的历史渊源,可以从孙机先生对李寿墓石椁线刻《侍女图》的研究中寻觅。这种坐具名为筌蹄,原为藤制品,其设计独特,底部圆面较大,便于着地,顶部圆面较小,中心部位稍有束腰。"筌蹄"一词源自《庄子·外物篇》,原意是捕鱼的笼子和捕兔的夹绊,但考古发现中,"筌"的形象与坐具相仿,而"蹄"可能源于"提"的谐音,象征提携之意,也可能源于外来语的对音,暗示着其文化交融的背景。
筌蹄在南北朝隋唐时期极为流行,起初作为佛教用品,僧侣们以垂足姿态坐在上边,进行讲经活动。例如,梁武帝就有过索要筌蹄为侯景讲经的记载,这在克孜尔和炳灵寺等石窟的佛画中也有体现。随着佛教的世俗化,筌蹄逐渐从宗教领域进入日常生活,成为那时常见的家具之一。因此,唐三彩釉陶女坐俑中出现这种坐具,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文化交融的痕迹。
三彩釉陶女坐俑,1953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王家坟村11号墓,为唐代的明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