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研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7 02: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10:20
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显著提升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但同时也引发了伦理失范问题。自2022年3月《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发布以来,我国迅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但商业银行的治理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确保商业银行更好地履行主体责任,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一领域面临的典型失范问题,增强紧迫感,通过比较国内外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之路。
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伦理典型问题主要包括数据伦理、模型(策略、算法)伦理、同质竞争以及因技术普惠性设计不足对数字时代“弱势群体”造成的数字鸿沟。
数据与隐私泄露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金融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泄露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紧密相关,是全球金融科技伦理失范的典型领域。国际立法和监管处罚集中于此。数据安全治理已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同时,企业组织和金融机构自身数据安全也受到重视。在数据全生命周期中,收集、引入、使用和共享环节都可能存在问题,如违反最小必要原则、数据安全管理不到位等。
模型和算法伦理问题破坏金融服务的公平性和普惠性。模型和算法已嵌入银行业务流程,复杂建模技术尤其是AI技术的引入,加剧了模型黑箱问题和算法歧视,引发不透明、算法歧视、模型风险等问题。例如,过度拟合导致模型预测失真、样本不足引起对特定群体的算法歧视、数据和算法“杀熟”、违反消费者适当性原则的诱导消费或高风险产品错配等。以AI应用ChatGPT为例,其对话中的政治倾向和道德标准再次凸显AI伦理问题。
同质化竞争破坏金融生态多样性。各机构在技术环境和竞争压力下形成高度同质化,缺乏创新,忽视了开拓更广阔的蓝海市场。消费信贷领域的发展历程很有代表性,各大小银行基本选择相似的技术路线和合作模式,导致消费者面对同质化产品频繁推销。
数字鸿沟限制了特殊群体的金融消费需求。数字化转型导致银行网点缩减,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主要面向具备一定数字素养的人群,忽视了老年、残疾等数字弱势群体的需求,形成结构性缺陷。
面对金融科技伦理问题,商业银行需开展科技伦理治理,包括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落实监管要求,确保数字化转型行稳致远,防控金融风险,实现更快增长。同时,需要借鉴国内外的治理实践,构建完善治理体系,聚焦数据伦理、算法风险、数字鸿沟等关键领域,加强内部宣贯教育和人才培养,对外加强信息披露,主动接受外部监督。
在金融科技伦理治理方面,我国政策体系构建迅速,监管自上而下推动,商业银行作为微观治理主体,需要在内部建立完善治理体系,聚焦数据伦理、算法风险、数字鸿沟等关键领域,同时提升员工科技伦理素养,加强信息披露,主动接受外部监督。通过这些措施,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履行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的主体责任,确保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