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7 02: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08:18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Gordon等人首次成功将重组DNA导入小鼠受精卵,实现了整合有外源基因的小鼠培育。随后,Palmiter等人在1982年通过显微注射法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中,培育出体重显著增大的“超级小鼠”,并提出了从转基因动物中提取药物蛋白的设想。自那时起,许多研究为转基因动物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而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则始于1987年Gordon等人工作,他们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与小鼠乳清酸蛋白(WAP)基因的启动子构成重组基因,成功培育出37只乳汁中能表达tPA的转基因小鼠。同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从乳汁中分泌α1-抗胰蛋白酶(AAT)的转基因绵羊,标志着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实用性研究正式开启。
Simons等人在1987年通过注射带MT启动子的β-乳球蛋白-凝血因子IX(BLG-FIX)、BLG-AAT等重组DNA片段,获得了乳汁中有外源基因表达的转基因绵羊后代。Wilmut等人将羊乳球蛋白基因片段与F-IX和AAT-cDNA融合质粒注入小鼠及绵羊受精卵中,成功培育出乳汁中含F-IX和AAT的转基因小鼠及绵羊。Wright等人通过将绵羊BLG基因调控区与人AAT基因相连,获得4只转基因绵羊。Velander等人利用WAP基因启动子与人蛋白质C(hPC)cDNA重组基因获得的转基因猪,其重组hPC的表达量达到了人血中hPC浓度的200倍。Ebert等人在山羊乳汁中成功表达tPA,浓度达到1-3g/L。Wilmut等人则在1997年首次成功构建了表达人F-IX的转基因克隆绵羊。
中国科学家在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领域也做出了重大贡献。施履吉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构想,并成功培育出表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转基因兔。复旦大学遗传所和上海医学遗传所在1996年10月合作成功获得表达有活性的F-IX蛋白的转基因小鼠和5只转基因绵羊,标志着我国乳腺反应器构建工作的开始。1998年,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构建了以牛酪蛋白基因启动子驱动F-IX基因表达的载体,成功制备了5头转基因羊。1999年,研究所得到一头带有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牛。2000年,中国农大和北京兴源生物科技中心合作,将改造的人AAT基因显微注射到山羊受精卵原核中,获得3只带有人AAT的转基因山羊。2005年,青岛森淼公司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研究,构建了三种转基因载体,成功获得了克隆奶山羊。
近年来,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仍主要依赖于显微注射等常规方法,与国外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如此,中国科学家在乳腺生物反应器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生物反应器有望在药物生产、生物制品制造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动物物乳腺生物反应器是基于转基因技术平台,使外源基因导入动物基因组中并定位表达于动物乳腺,利用动物乳腺天然、高效合成并分泌蛋白的能力,在动物的乳汁中生产一些具有重要价值产品的转基因动物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