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7 08: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30 06:47
陈酉名,1909年12月出生于广东钦州小董镇(钦州原属广东,后划归广西)。少年时期的他展现了多元兴趣,热爱音乐、戏剧,偶尔也会涉足绘画。1921年13岁时,他加入了以“广陵音”为名的曲艺社,那里既有粤曲演唱,也有古典诗文的学习,甚至还有拳术教学,他尤其对粤剧和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粤剧的基本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
1925年,陈酉名进入钦州城,进入广东省立第十二中学读书。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校园戏剧活动,编演过如《哀哉草皮县县长》等白话剧,这些剧目中有时会融入粤曲元素,深受观众喜爱。同时,他还广泛阅读戏剧名著和文艺理论,这对他后来的艺术追求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8年,陈酉名来到广州,加入了欧阳予倩创办的广东戏剧研究所,开始了戏剧研究生涯。在研究所,他不仅在戏剧文学系和戏剧表演系之间穿梭学习,还与罗肇鉴、黄碧桐等同学合作,共同探索粤剧艺术。1930年,他在《杨贵妃》一剧中救场,表现了出色的舞台应变能力,这在他的戏剧生涯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1931年,戏剧研究所因政局变化而停办,陈酉名回到了家乡任教,并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成立和参与了多个戏剧团体,用戏剧宣传抗日。抗战期间,他不仅排演话剧,还坚持粤剧创作,如《春之笑》、《陈圆圆》等剧目,深受观众喜爱。
全国解放后,陈酉名积极参与全国戏曲工作会议,深受周恩来总理关于戏曲改革的重视。他将总理的指示铭记在心,更多地投入到戏曲改革和粤剧导演艺术的研究中,继续为戏曲艺术的繁荣贡献力量。
陈酉名,1925年从事戏剧工作,1928年入欧阳予倩在广州创办的广东戏剧研究所工作,翌年在该所附设的戏剧学院歌剧班学习,并参加话剧演出。30年代以后在广州、南宁参加话剧活动。1951年后,任广东粤剧团(院)导演和广州粤剧工作团艺术室主任。导演过的剧目数以百计,如《牡丹亭》、《风雪访沉冤》、《拉郎配》、《血溅乌纱》、《宝莲灯》、《焚香记》、《荆轲》、《关汉卿》、《拉郎配》、《梦断香销四十年》等。著有论文集《艺苑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