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7 04: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19:04
学医的人大多不爱写科普类的东西,原因大致有两个。首先,医学问题复杂多变,涉及多个学科,要彻底讲明白一件小事情,往往需要扯上好多个学科的知识,而且很多医学问题处在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定论的东西远远多于确定无疑的东西。对于专业人士,他们深知这层道理,知道对你说的话要“批判地吸收”,不会照本宣科地做出傻事来。然而,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对医生的信任度极高,只要是医生说的话,几乎什么都信,这就给科普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此外,医学上的很多术语都有特定的含义,要把它们转换成老百姓容易听懂的语言,又不丧失应有的精确性,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写科普的东西有时候比写博士论文还难。有的大牌专家,著作等身,但在做科普时却连连摇头,敬谢不敏。简单说,医学科普有三难:清楚难,准确难,通俗难,三者兼顾则难上加难。
其次,医学科普的回报低。不管是医学院的老师,还是医院的大夫,晋升职称的时候,拿科普著作、科普文章去参评,评委们基本上是不认的。他们更看重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撇开这个不说,如果老百姓爱看,他们图多卖点书、挣点稿费养家,行不行?也不行。因为医学科普的书,这些年已经出得很多,卖不动了。难度大、风险大、投入多、回报少,这就是很多学医的人不爱写科普书的原因。不但不爱写,而且很少看。因为搞专业的人,读普及版的书学不到什么东西,如果让同行知道了,还觉得有点掉价儿。
曲黎敏老师讲养生的几部书——《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养生十二说》、《从头到脚说健康》出版后,再加上更早些时候出版的《中医与传统文化》(虽然不是养生专著,但涉及不少相关内容),引发了一阵医学科普领域多年来少见的热潮。无论是圈子里的人,是佩服、嫉妒还是假装不在乎,大都得承认:把中医科普的东西做到这个程度,不容易!而且,这对普及中医、唤起社会上对中医的关注,是件好事。
养生保健类的图书有其独特性,从读者应用的角度考虑,专业的书必须由专业的人来写,如果作者只是研究中医哲学与文化,并无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或者仅仅是中医“爱好者”,写出来的图书又错误连篇,甚至与事实完全相反,读者照错误的方法去“养生”,结果恐怕不堪设想。养生保健类的书一定要对读者负责。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19:02
学医的人大多不爱写科普类的东西,原因大致有两个。首先,医学问题复杂多变,涉及多个学科,要彻底讲明白一件小事情,往往需要扯上好多个学科的知识,而且很多医学问题处在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定论的东西远远多于确定无疑的东西。对于专业人士,他们深知这层道理,知道对你说的话要“批判地吸收”,不会照本宣科地做出傻事来。然而,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对医生的信任度极高,只要是医生说的话,几乎什么都信,这就给科普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此外,医学上的很多术语都有特定的含义,要把它们转换成老百姓容易听懂的语言,又不丧失应有的精确性,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写科普的东西有时候比写博士论文还难。有的大牌专家,著作等身,但在做科普时却连连摇头,敬谢不敏。简单说,医学科普有三难:清楚难,准确难,通俗难,三者兼顾则难上加难。
其次,医学科普的回报低。不管是医学院的老师,还是医院的大夫,晋升职称的时候,拿科普著作、科普文章去参评,评委们基本上是不认的。他们更看重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撇开这个不说,如果老百姓爱看,他们图多卖点书、挣点稿费养家,行不行?也不行。因为医学科普的书,这些年已经出得很多,卖不动了。难度大、风险大、投入多、回报少,这就是很多学医的人不爱写科普书的原因。不但不爱写,而且很少看。因为搞专业的人,读普及版的书学不到什么东西,如果让同行知道了,还觉得有点掉价儿。
曲黎敏老师讲养生的几部书——《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养生十二说》、《从头到脚说健康》出版后,再加上更早些时候出版的《中医与传统文化》(虽然不是养生专著,但涉及不少相关内容),引发了一阵医学科普领域多年来少见的热潮。无论是圈子里的人,是佩服、嫉妒还是假装不在乎,大都得承认:把中医科普的东西做到这个程度,不容易!而且,这对普及中医、唤起社会上对中医的关注,是件好事。
养生保健类的图书有其独特性,从读者应用的角度考虑,专业的书必须由专业的人来写,如果作者只是研究中医哲学与文化,并无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或者仅仅是中医“爱好者”,写出来的图书又错误连篇,甚至与事实完全相反,读者照错误的方法去“养生”,结果恐怕不堪设想。养生保健类的书一定要对读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