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法现象通假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8 15:4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22:12
在古汉语中,常常出现一种特殊的词法现象,即借代,也就是用与本字发音相同、相近或形似但不同的字来替代本字的使用。这种现象在古文经典中尤为常见,有助于理解古人的语言表达。
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扳",实为"攀"的通假,意为攀附;"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通"弼",指辅佐;"裁如星点"的"裁",实际上是"才",形容数量极少。这些例子展示了通假字在古文中的巧妙运用。
"仓鹰击于殿上"中的"仓",通"苍",指苍天之鹰;"策勋十二转"的"策勋",实为"册勋",记录功绩;"为天下唱"的"唱",通"倡",发倡议。这些字词的变化体现了古文语言的丰富性。
"左手倚一衡木"中的"衡",通"横",横放的意思;"项为之强"的"强",通"僵",僵直之意。"百废具兴"中的"具",通"俱",全、都的意思;"同舍生皆被绮绣"的"被",通"披",穿着。通假字在这些句子中起到了连接词义的作用。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背叛;"诎右臂支船"的"诎",通"屈",弯曲。这些例子展现了通假字如何丰富句子的表达,使得古文更具韵味。
"裨补阙漏"中的"裨",通"裨",辅助的意思;"欲信大义于天下"的"信",通"伸",伸张正义。"对镜帖花黄"的"帖",通"贴",粘贴;"才美不外见"的"见",通"现",显露。古人的智慧通过通假字巧妙地传达了思想。
"乡为身死而不受"的"乡",通"向",先前;"便要还家"的"要",通"邀",邀请;"子墨子守圉有余"的"圉",通"御",防御;"不亦说乎"的"说",通"悦",愉快。这些通假字在古文的叙事和对话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假字是理解古文、领略古人智慧的重要途径,它们在古汉语中犹如精巧的桥梁,连接着字词的本义和表达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