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乾上乾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05: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00:05
刘和平老师以严党为引,通过《大明王朝1566》这一剧集,带领观众逐步揭示嘉靖帝成为大明王朝内忧外患最大根源的事实。解决问题的路径却只能交给时间,故事发展到了四年后的节点重新开始。
前面一系列冲突主要集中在嘉靖四十年,严党的倒台后,*到地方的影响扩散需要时间,同时,封建皇权制度下,指出皇帝问题往往比直接解决问题更难。嘉靖年富力强时,他有能力扶持新的严嵩,但随着身体状况的下滑,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人生。这一部分故事的留白相较于浙江章节要少,使得初次观看的观众感觉情节更加紧凑。
剧中,情绪的拿捏恰到好处,各方阵营的情绪爆发,向观众彻底袒露了本心。尤其是海瑞上治安疏的情节,虽然历史书上没有详细记录上疏的背景,但刘和平老师凭借其创作能力,设想出了唯一的可能性,并通过电视剧的张弛有度的描写,让观众感受到了震撼,拍案叫绝。
倒严而不倒严嵩,一方面反映了嘉靖的个人情绪,他对待能与他脾气相投、相处时间较长的人态度还算不错,同时,这也是他执政风格的延续,他相信“长江黄河不能偏废”的理念,留严嵩一命,暗示那些愿意当黄河做白手套的*,他需要时可以站出来。另一方面,这也与他希望维护自己“贤君明君”的名声有关。
嘉靖晚年皇帝的身份,安排身后事,使得裕王在几十年的威压下,变得什么事都不敢拿主意。陈洪作为嘉靖的工具人,心思全写在脸上,手段阴损下三滥,嘉靖对他丝毫没有捧哏的兴致。而对吕芳的安排则表明了他依依不舍,但还是让他全身而退,陈洪真就是擦脚布。
嘉靖的人物最纠结之处在于他的聪明。他明白事情的对错不关乎道理,只在于权力。他太聪明,做不到真正的自欺欺人,只能胁迫天下人哄骗他。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一同演出这荒诞的戏剧。嘉靖的反应是迅速的,试图将海瑞的动机问题化,以证明海瑞上书*宫的行为动机有问题。可惜此时只能依靠陈洪,但陈洪已经有些失控的迹象。最后嘉靖缓过气来,避免了天下大乱。
赵贞吉是嘉靖眼中的重要人物,他知晓嘉靖维护人设的需求,果断切换阵营。嘉靖似乎更喜欢将赵贞吉看作年轻时期的严嵩。赵贞吉如何一步步从地方到*的升迁,可以窥见严嵩当年如何做到首辅。赵贞吉用债务展期的方式糊弄预算会议,嘉靖欣喜于又找到一个愿意无条件逢迎他、愿意为他和清流对着干的人。
嘉靖试图从内容上驳倒海瑞的奏疏,但国子监的人不顶用,他亲自下场与海瑞会面,结果被怼到吐血,只能留下一句“无父无君”的人身攻击强行挽尊。赵贞吉在堂上并不知晓情况的变化,嘉靖意识到,无论是杀海瑞还是驳倒奏疏都已不可能。他试图通过宽容大度的形象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让儿子裕王当坏人,自己当好人。
嘉靖最后试图将责任推给天命,声称自己已经没有重新振作的机会。尽管海瑞上疏的事实已经满朝皆知,但风波过后,裕王和百官为了哄嘉靖开心,还是要编造祥瑞,继续唱以前的猴戏。情绪上的触动很容易,但要做出行动上的长久改变,实属艰难。
海瑞面对即将到来的面圣,尽管镣铐在身、蓬头垢面,仍认真地整理仪表。这是对他礼的尊重,更是他的道。这一句话,无论何时读来,都振聋发聩,让人心潮澎湃。陈宝国老师在《汉武大帝》的最后,以宛如龙相之姿,留下同样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