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05: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1 01:14
更迭五代、方兴又艾——后汉铸币01
“太和五铢”背“太”外郭鱼龙变化和回纹大钱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祭祀大钱从不加铸阴刻花纹到加铸阴刻花纹同样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钱币实物将这一渐变过程指向了南北朝时期。目前所见最早的阴刻花纹祭祀大钱是十六国夏所铸“大夏真兴”钱,其后亦见南朝梁铸有四柱“五铢”大钱、北周铸有“永通万国”大钱等。南北朝时期是阴刻花纹祭祀大钱的滥觞,但这一时期这种钱币所见种类不多。由于时间久远,可能会有一些品种隐而未见。由少渐多也正符合了新生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最近翠海金湾泉友又提供了一种“太和五铢”大钱,为早期阴刻花纹祭祀大钱又添新品种。
“太和五铢”是北魏铸币。《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始诏天下用钱焉。十九年,冶铸粗备,文曰‘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通行之。内外百官禄皆准绢给钱,绢匹为钱二百。在所遣钱工备炉冶,民有欲铸,听就铸之,铜必精练,无所和杂。”据唐代杜佑所铸《通典》记述,这种“太和五铢”钱只流通于京师洛阳一带,未入徐州、扬州市场。由于其未成为北魏全国性通货,铸量有限,因而后世遗存不多。当时允许民间私铸,造成钱币质量也优劣互见。所见大的版别有两种,从“太”字写法区分,笔者将其称为“耸肩太”版和“溜肩太”版。
下面介绍翠海金湾泉友提供的钱币。是钱直径72毫米,宽缘细郭,中穿。钱文“太和五铢”对读,从钱文字体看,属于与“溜肩太”版别行用钱相对应的祭祀大钱。钱币保留了行用钱的书法特征,“五铢”两字沿袭了篆书写法, “太和”两字篆书已有隶变。“太”字撇捺对拱成圆弧,下面两点写成两小横;“和”字“口”部两端上面出头,中间又加了一小竖,这种写法被认为是魏碑书法的旁证。钱背穿上再铸一和面文写法相同的“太”字,但笔画分外宽阔。钱面外郭上铸四组首尾相接的鱼和龙凤变化图样。四组图饰都由凤鸟和鱼、龙组成,但各组图饰中凤鸟、鱼、龙形态皆有变化、各不相同。大概是演绎了从雏形到凤鸟、从鱼到龙的进化的过程。古人认为龙凤皆为真实存在的祥瑞动物,并臆想出了鱼龙变化的进化过程。这种纹样正是古代鱼龙变化图形的样本,颇具深入研究之价值。钱背外郭铸一周回纹,寓意富贵无尽头。面背外郭阴刻纹饰不相同的祭祀大钱比较少见。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太和五铢”背“太”外郭鱼龙变化和回纹大钱,直径72毫米,穿宽14毫米,重94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