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05: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20:27
在中国历史上,"焚书"这一文化现象并非始自秦始皇,而是有四次著名的记录。第一次是公元前359年的秦孝公时期,商鞅虽提出焚烧《诗》、《书》以推行法令,但并未严格执行,对古代文化影响不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于儒生游士对时政的批评,李斯建议焚烧除《秦纪》等特定书籍外的百家语和《诗》、《书》等,导致大量文化典籍被销毁。
公元554年,梁元帝萧绎在面临亡国危机时,出于绝望,下令销毁14万卷图书,这一行为更多是个人情绪的产物,与秦朝和清朝的愚民*有本质区别。相比之下,清乾隆皇帝编纂《四库全书》的初衷虽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但其背后的文化*主义目的导致大量书籍遭受删改或销毁,据统计,乾隆时期共焚毁图书达71万卷,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焚书事件。
《焚书》,哲学、文学性著作,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李贽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64岁高龄时著成此书。《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他死后由门人汪本轲编辑成集、刻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续焚书》,5卷。两书收录了这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