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22: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7:27
腰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引起下腰痛的原因很多,在日常诊疗工作中,我们逐渐发现有一类腰痛患者症状比较特殊,它既不象腰椎间盘突出症那样伴有下肢症状,也不象单纯的腰肌劳损那样经过简单治疗即可缓解。这类患者腰部疼痛,不能久坐、不能弯腰干活,症状迁延反复,但影像学检查往往又没有什么明显问题,而且口服药物、理疗、神经阻滞等一般治疗效果又不佳,患者四处求治,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直到近几年,随着核磁共振和椎间盘造影技术的广泛应用,医务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在没有椎间盘突出,只有椎间盘破裂的情况下,会引起一种特殊的下腰痛,在国际疼痛学会议上把这种腰痛命名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简称盘源性腰痛。
一、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特点:
盘源性腰痛最主要的临床特点是坐的耐受性下降,疼痛常在坐位时加剧,病人通常只能坐20分钟左右,必须起立或行走以减轻疼痛。就诊时病人宁愿站着,不愿坐下,其原因是坐位,尤其是坐位前倾时椎间盘内压力最高,可加重疼痛。疼痛主要位于下腰部,有时也可向下肢放散,大多伴有下肢膝以下的疼痛,可为单侧。最常见的加重因素是劳累后,坐位疼痛症状重于站立或行走。但是,没有诊断的特异性体征。
二、盘源性腰痛的发病原因:
椎间盘四周是较致密的纤维环,*是半流体状态的髓核组织,当由于椎间盘本身的退变、外伤、劳损等因素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液从破裂处外渗,引起无菌性炎症,刺激相邻的神经、硬膜囊等组织,导致腰痛。另外,由于纤维环破裂后,疤痕组织增生,嵌在其中的窦椎神经受到刺激,亦会引起腰痛。
三、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特点:
(1)x线表现:常规x线平片检查阴性,有时可见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或椎体失稳。
(2)核磁共振:纤维环后方的高信号区及椎间盘显示低信号,被认为是盘源性下腰痛的敏感表现。但不能作为诊断纤维环撕裂和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黄金标准。因为有10~20的椎间盘撕裂患者,核磁共振可以正常。
(3)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造影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最可靠手段。只有在椎间盘造影时诱发、复制疼痛,并且椎间盘造影显示纤维环撕裂,方可认为椎间盘造影阳性盘源性腰痛的诊断:
(1)有或无外伤史,症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超过六个月;
(2)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
(3)椎间盘造影阳性或核磁共振表现为典型的间盘低信号、纤维环后部出现高信号区。
五、治疗:
盘源性下腰痛非手术治疗的原则为:改变活动量,非甾体类消炎药,理疗、硬膜外类固醇类药物注射以及功能锻炼。非手术治疗应最少持续4~6个月。经非手术治疗后,一部分病人症状可缓解,一部分病人效果不佳,此时可考虑手术治疗。而传统的腰椎间盘开放手术、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激光椎间盘消融术、经皮椎间盘切吸术均不适合盘源性腰痛的治疗。目前治疗该病较好的方法有腰椎纤维环射频成形术、腰椎纤维环射频热凝术、椎间盘臭氧消融术等微创介入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