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02: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根据某网站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87.14%的网民对汉字整形方案表达了明确的反对意见。这一结果可能超出了国家语委的预期,特别是对于一个据说耗费八年时间、经专家反复研究的局部汉字改进计划。2009年8月12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宣布,根据学术界的讨论,教育部决定汉字不恢复繁体,这一决定结束了汉字简繁之争。然而,教育部在同一天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提议对51个异体字恢复使用,并对44个汉字进行调整,引发了新一轮争议。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文化领域,精英主义追求“高雅”和“深刻”的趋势往往会通过增加内容和结构的复杂性来体现,繁体字和新诗创作中的去口语化倾向就是例子。形式的繁复是否必然与内涵的高雅深刻挂钩,不言而喻。然而,文化阐释权和话语权的公开讨论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关键在于如何确保这一过*实反映主流文化的诉求,而非仅由精英阶层主导的自我中心式的技术改良。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广泛代表性的文化生态,而非文化垄断下的封闭创新。
汉字整形,2009年8月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立即引起了广泛争论:《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