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16: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01:42
自秦代“半两”钱诞生以来,中国铜制货币上就镶嵌着如星、月、四决纹、四出纹等符号,这些图案反映了古代货币的独特设计特征。星形图案最早出现在秦“半两”钱(公元前306年)中,而月形和四决纹则在西汉五铢钱(公元前118年)时期开始显现,从那时起,直到明朝末年的“崇祯通宝”(1628年),星月图案依然可见,然而四决纹似乎仅在东汉时期流行,尤其在汉明帝至汉灵帝(57年—189年)的东汉五铢钱上,月纹和卍纹并存,但后者并不常见。四出纹则始于东汉五铢钱(公元40年),隋朝五铢(公元581年)以后不再出现此类设计。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时期的五铢钱上开始出现上半星和下半星的组合,这一特色延续到王莽币(公元7年—23年);西汉五铢则以面四决纹为特点,但到了王莽时期,这一设计在出土的钱币中已经不见。背面上的四决纹则自王莽的“大泉五十”开始,而西汉时期尚未采用。这些图案的添加,显然是出于当时人的有意设计,尤其是“五铢”钱上,各种记号的变化尤为多样。
唐代的“开元通宝”背面常见仰月纹,偶尔还会出现孕星、多星和祥云纹等图案,这些在中唐时期更为普遍,月纹的使用尤为标准。关于月纹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学者郑虔的《会粹》一书中。此外,粟特铜币上极少数出现类似“开元通宝”的仰月纹,但后期则逐渐被☪新月纹所取代。新月纹最初与伊斯兰教并无关联,直到15世纪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后,拜占庭的这一图案才被引入,成为伊斯兰教的代表性符号。
中亚方孔钱币,是公元3世纪上半叶至10世纪之间在中亚所铸造的地方货币,这些货币与从东亚输入来的或在中亚发行的货币不同,都是以异文或异、汉文并用作为钱文,采用中国圆形方孔钱币样式,不以通流于中、西亚等西方圆形无孔钱币作为币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01:45
自秦代“半两”钱诞生以来,中国铜制货币上就镶嵌着如星、月、四决纹、四出纹等符号,这些图案反映了古代货币的独特设计特征。星形图案最早出现在秦“半两”钱(公元前306年)中,而月形和四决纹则在西汉五铢钱(公元前118年)时期开始显现,从那时起,直到明朝末年的“崇祯通宝”(1628年),星月图案依然可见,然而四决纹似乎仅在东汉时期流行,尤其在汉明帝至汉灵帝(57年—189年)的东汉五铢钱上,月纹和卍纹并存,但后者并不常见。四出纹则始于东汉五铢钱(公元40年),隋朝五铢(公元581年)以后不再出现此类设计。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时期的五铢钱上开始出现上半星和下半星的组合,这一特色延续到王莽币(公元7年—23年);西汉五铢则以面四决纹为特点,但到了王莽时期,这一设计在出土的钱币中已经不见。背面上的四决纹则自王莽的“大泉五十”开始,而西汉时期尚未采用。这些图案的添加,显然是出于当时人的有意设计,尤其是“五铢”钱上,各种记号的变化尤为多样。
唐代的“开元通宝”背面常见仰月纹,偶尔还会出现孕星、多星和祥云纹等图案,这些在中唐时期更为普遍,月纹的使用尤为标准。关于月纹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学者郑虔的《会粹》一书中。此外,粟特铜币上极少数出现类似“开元通宝”的仰月纹,但后期则逐渐被☪新月纹所取代。新月纹最初与伊斯兰教并无关联,直到15世纪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后,拜占庭的这一图案才被引入,成为伊斯兰教的代表性符号。
中亚方孔钱币,是公元3世纪上半叶至10世纪之间在中亚所铸造的地方货币,这些货币与从东亚输入来的或在中亚发行的货币不同,都是以异文或异、汉文并用作为钱文,采用中国圆形方孔钱币样式,不以通流于中、西亚等西方圆形无孔钱币作为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