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恋爱观察类综艺大爆发,素人离成名有多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15: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8:48
文/杨远
追求真实、记录生活不仅是现今大火vlog的口号。近年来,窥探真实生活、寻找价值观共鸣的观察类综艺在一片综艺节目里异军突起。
这种表面上打着“真实”旗号的观察类综艺,实际上也依旧躲不过的套路限定,而且这类综艺,往往偏重在场景布置(餐厅、客栈、花店等),属于嘉宾社交目的性很强、极依赖场景的观察综艺类型。
而观察类综艺还有另一种,即淡化导演组的人为设计痕迹,做到在观众看来基本无剧本、无目的,甚至类似社会实验。在录制手法上,一般采用“现实场景+演播室”,第一现场展现生活,第二现场分析生活。
相比前者,无剧本的后者似乎也更能挖掘出真实的嘉宾表现,表露出更真实的人性情感。深谙人性的日本导演,在综艺制作上,自然也少不了细腻入微地记录。
我国从去年起,这类综艺开始慢慢变多,不过相比国外很早就推出过类似的节目,我国也算是慢了一拍。
日本的无剧本观察类综艺,早在2012年就已推出。在日本单身人口比率常年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比如专注长期记录单身男女公寓生活的《双层公寓》,规则是邀请男生3人、女生3人在同一公寓里居住,该综艺上映后,也出了不少续集,一直播出到2018年,也成为那些年的国内收视黑马之一,在国外*平台上的点击率也是相当之高。
韩国最早的观察类综艺,则是2013年的《我独自生活》,邀请多位韩国人气偶像在第一现场展现私人生活,节目的最大看点,就在于明星私生活被普通人“窥探”,满足好奇心的机会。
麻辣娱投(ID:malayutou001)记者认为,对于这类观察类综艺,成功与平淡的差别,不在于是否有剧本、是否有好的场景布置、嘉宾是明星还是素人,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能否表达出节目的“*点”,从观察嘉宾的言论、到被观察主角的行为,每一个能传达到观众的软性因素,都至关重要。
一档爆款综艺的本质
就在去年,韩国恋爱观察类综艺《heart signal 2》的播出,火了一位叫吴英珠的女嘉宾,原本是在微软工作的职场素人,因为一档节目,华丽丽地变成了“网红”,节目播出以后,还有出道的迹象。
她在中国火爆到什么程度呢,不仅屡次出现在各大KOL的文章里,各大论坛对“她会选择谁”讨论的不亦乐乎,网易云音乐还有粉丝专门建立了专属歌单。
爱操心的网友,甚至将“最后变心”的男生叫“大猪蹄子”,渣男的又一别称。后来,这个词也火了。
这一现象,可谓是一次“破次元”的出名,足以见得年轻群体对恋爱类综艺的喜爱程度。
除了日本的《双层公寓》、《亿婚》,韩国的《heart signal 2》、《恋爱捕手》等,不仅在国内有不低收视率,也都成功地打入国外。
看到这么多成功先例,国内的各大互联网视频平台也按耐不住,接连购买节目版权,制作出如《心动的信号》、《喜欢你我也是》等综艺。
但与国外综艺热度能传播到国内相比,反观国内一水的恋爱综艺节目,能真正从观众群体内部向外引起的热度与话题,却相对较少。
豆瓣上,《heart signal 2》有17618人评价,而《喜欢你我也是》的评论人数也不过几千,无论是观看数量,还是*热度,都不在同一量级。
麻辣娱投记者认为,很多观察类节目缺乏爆款潜质的原因有几点:
第一,拿国内恋爱向综艺《喜欢你我也是》为例,嘉宾看似阵容很强大:有留学背景,从事职业也很光鲜,但这也造成了由于嘉宾相当理性,很少会有“傻白甜”式的恋爱脑,也更难出现“你爱我我爱他”的套路,作为观众角度,这样的内容当然缺乏看点。
第二,对嘉宾个人的生活及心理记录较浅,甚至不会深入涉及。
加上国内更偏重于拍摄集体活动,镜头里的嘉宾也很难露出真实的一面,其做事也总有种被节目组“赶鸭子上架”的被动感,以至于每一段约会,很难让观众真正带入情绪。甚至会出现,节目都播完了,观众对嘉宾还不甚了解或无感的情况。
而相比之下,“爆款”综艺们在这方面做得更好,通过拍摄好友深度对话、个人单独特写或小动作,将嘉宾个人的内心活动挖得很深,这些不仅能有力佐证社交行为,也更容易吊起观众的好奇心。
光线传媒的创始人王长田就曾说,“电影就像*”,对于观察类综艺来说,对嘉宾的选择也不例外。一档有爆款潜质的综艺,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一定是人。
有的节目比较幸运,找到的男女嘉宾,放在一起便接连有化学反应产生,而有的节目里,把嘉宾放在一起却不一定有故事产生,更不用提什么火花,只剩下尬聊与生硬的节目组安排。
其次,选择的嘉宾性格互补,也是节目的看点之一,内向者更善观察,而外向者则更容易引起*爆点,比如《妻子的浪漫旅行》里,张嘉倪就因为性格与其他妻子不合,其行为与言论屡登微博热搜榜。
综艺引发*热度的一般模式是,节目期间由于某个嘉宾的言论或行为超出大众正常认知、随后各类相关微博营销号截取片段进行曝光,引来初步热度以后,再由自媒体KOL发表建设性意见,从而达到二次传播。
经过以上步骤,一档综艺方可被“局外人”了解。
一档综艺类型本身能够覆盖的观众范围总是相对窄众,比如恋爱综艺类节目的受众大多为18-30岁的青年男女,基于现代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在面对纷杂的综艺节目类型,也很难做到每个节目都会顾及。
所以,这也对能否具备话题性与普适意义的综艺本身,提出更高考验。一档综艺是否能够突破固有受众“圈层”,也要看这个节目本身是否具有“破次元壁”的*点。
若恋爱综艺节目仅局限于情侣之间的小打小闹、亲情观察节目仅局限在歌颂亲情的层面上,涉及不到社会实质痛点或打破传统认知的话,节目则很有可能只局限在固定受众内部,最后反响寥寥或是“默默沉寂”。
日本的综艺在挑选素人嘉宾上,与国内综艺相比,没那么“挑剔”,学历、身份都无所谓,对嘉宾年龄也没有太多约束,最小的嘉宾甚至只有18岁。
嘉宾身份的差异,直接体现在思想交流上,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日本综艺的可看性。
其次,日本综艺的另一优势,在于观察室中能言善辩的观察嘉宾,要知道,节目本身定位就是观察类,这就对主导话语权甚至影响观众态度的主持人或嘉宾有很高的要求。
怎么细腻入微地从素人身上挖掘话题、怎么有意思地吐糟、以及与同期嘉宾对话的铺设,都是吸引眼球的利器。
在麻辣娱投记者看来,日综《双层公寓》的观察嘉宾阵容里,既有门面担当的女演员,也有对人世通达老练的中年搞笑艺人,前者为了吸引短期眼球,而后者基于“高资历、毒辣眼光”,评价起人来也是一针见血,也算是节目的收视法宝。
比如向来以毒舌著称的搞笑艺人山里亮太,在综艺里直接评价当时的女嘉宾为“拜金女”、“感觉谁都欠她的”。
观众喜欢看的,不仅是主角在台上的表现,更在于评委或观察嘉宾如何解读与评价。这一点,在早前的选秀类节目早已被验证。
在过去,一些大牌资历导师如韩红、金星的泼辣点评,本身就足够具有吸引力,相比冒着失去选手好感的风险,能获得大众青睐与关注无疑是更优项。
在B站上,关于韩红发怒、金星怒斥的节目剪辑片段也是数不胜数,出于对这些片段的好奇,一些用户甚至会找到原视频,这也能给综艺带来意想不到的流量。
而反观国内观察类节目,大多观察嘉宾的言论也止于相互捧场、互找台阶,甚至很多时候主持人为了暖场而硬找话题尬聊。
话题找对了,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一旦话题与嘉宾表现无关,也极有可能使整个综艺走向变得乏味无聊。
比如《妻子的浪漫旅行》第一季里,还请来素人担任观察嘉宾,评论明星的生活,这一做法也被诟病为“素人资历不够、说出的话也难有看点,甚至过于刻意”,于是在第二季便全面取消。
观察类节目的良好口碑与人气,从根本上看,永远是基于对社会、人际以及人性问题的披露。
如Papi酱不定时出现在热搜上的独立女性价值观金句、《我家那小子》中于小彤情侣间的争吵,被某些自媒体延伸到“PUA”话题;吴昕疯狂买保健品的背后则反映出现代年轻人的盲目养生以及年龄焦虑心态。也向外带动了节目的传播力,不过这种传播力是否能够持久到节目结束,也很难说。
国内的素人观察类综艺离“爆款”的出现,仍有很长的距离。首先是制映环节过长、未效率化,拍摄时间与上映时间的时差过大。
如《我家那小子》、《喜欢你我也是》等综艺,在冬季开始拍摄,而正式播放则要等到第二年夏季。这其中,综艺场景与观看现实的违和感暂且不提,但对于尤其是恋爱类综艺来说,一些综艺上虽是情侣、但实际生活可能早已分道扬镳的人,为了维持节目效果,还要假装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亲密互动”,不走心的话术,很难获得真正的磕CP粉,也很难给节目带来长效的反馈效果。
其次,国内综艺除了选秀类之外,挑选模式也未对素人嘉宾完全放开。至今还未有一档观察类综艺,能够做到日本在挑选素人嘉宾时的“低门槛”,自然也会少了能够因为嘉宾本身而引起的爆点机会。
总结而言,观察类综艺的好处之一,就是制作成本较低。若嘉宾为素人的情况下,制作成本可能会变得更低。然而看似制作门槛很低,若想成为“爆款”,也有很多人为不可控因素。
眼下也有更多综艺类节目出现,《我家那小子》、《妻子的浪漫旅行》也预约到了第三季,还有《我家有女初长成》、《我们家雪屋》、《好先生进化论》等即将播出。然而国内的观察类综艺到底能不能产生下一个《heart signal 2》与吴英珠,答案还是要交给市场。
(麻辣娱投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