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11: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3 07:28
古代文体中的“说”,以借物抒怀见长,风格自由灵活,篇幅不长,类似现代杂文。《爱莲说》作为古代散文中的杰作,由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于1063年在虔州道判署创作,全文仅有119字,却蕴含深刻思想。通过莲花这一媒介,周敦颐寓言自己的品行,虽身处官场,却坚持读书治学,如莲般洁身自好,培养了程颐、程颢这样的弟子。
周敦颐的为官之道与众不同,他坚持原则,曾在南安任司理参军时为公正而辞职,拒绝迎合权贵。他在都罗汉岩游览后创作《爱莲说》,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着他的高洁品质。文章不仅表现了他的高尚情操,还与他的人格形成鲜明对比。
后人对周敦颐的敬仰延续至今。淳熙六年,朱熹任南康郡守时,于濂溪书院弘扬周敦颐的清廉精神。黄庭坚赞其“人品甚高”,像“光风霁月”。为了纪念,赣州人立起了濂溪祠,并将《爱莲说》墨本刻于壁上,使这篇文章得以流传。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赠送墨本,使得《爱莲说》在书院莲池旁镌刻,成为不朽的篇章。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