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对联的由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6:3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6:26
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扩展资料:
贴春联,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
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7:44
春节对联的起源:
每年春节,万民欢庆。民间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贴一副工香墨的对子,这就是春联。关于这一民俗溯源很远。北宋王安石曾作《元旦》一诗,生动描绘了当时贴春联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就是现在的春联。只不过由“桃符”到春联的变化有一个过程。
最初的“桃符”用桃木雕制而成,在民俗中意指“门神”。相传东海的度朔山群魔聚居,山上长着一棵须伸向四周足有三千里的大桃树,大桃树的东北面是“鬼门”,是众魔出入的必经之外。是时,天帝为防止魔鬼外出伤人,就派神荼,郁垒两神一左一右在此把守。神荼、郁垒的神勇,使群魔十分恐惧,魔鬼们甚至非常害怕这棵桃树。这事被老百姓知道后,大家就纷纷找来桃木,雕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挂在自家大门口,用来镇妖祛魔,保护家人平安。
为使桃符不致因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而腐朽,人们在每年岁末都要换之以新,也就是所谓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后来,这种习俗慢慢有了发展,人们开始在木板或红纸上赋诗。
五代十国末期,后蜀国主孟昶于公元964年除夕写下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是我国最早的春联。从此,贴春联逐渐成为民间的一种普遍习俗。
到了明朝,贴春联已十分盛行。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在一年的除夕前传旨:“公士卿庶家,须加春联一副”。除夕晚上,朱元璋微服私访,看到家家户户门上贴的红春联,心中十分高兴。后来偶然看见一户人家门上没贴对联,便上前询问缘由。这家妇人出来说:丈夫是屠夫,还会阄猪,因过年忙着替别人家杀猪,故还没有空闲去请人写来朱元璋听罢,要来纸墨,只略一思忖,就按这户人家的职业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皇帝御笔写春联,一时传为佳话。
春节对联的来历: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农历中一年的开始。每到这时,家人团聚,热烈庆祝,称为“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写春联,贴春联,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因此,春联就成为了我国节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10个字: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第二句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这10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4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
孟昶的这副春联是公元964年写的,史书中有记载,所以保留下来。它离今天已经1300多年了,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图片:http://www.bbker.com/D15848.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9:18
贴春联、门神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11:10
对联是由春联发展而来的。至於春联,相传是由古代新春的桃符演变而来的。
在古代,度朔山有大桃树,住有两位专抓妖魅鬼怪的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两人常站在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对於无故害人的野鬼,就用绳索绑起来去餵老虎。当时人们就用桃木雕了这二人的像,悬挂在门上,藉以镇邪,以求永保平安,桃符於是就这样产生了。到了汉代,除了用桃木雕像外,人们也在两块桃木板上画著二人的神像,挂在门的左右;后来更加以简化,只在红纸上画一桃形,并在上面写上「神荼」、「郁垒」。
至於桃符演变成春联,源於五代蜀主孟昶在除夕时题两句话在桃板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为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朝,除了春联外,楼阁、亭台、园林、祠庙,也都可以题上对联,以增添光彩;甚至当作应酬文字,题赠於人。至明代,由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因而风行全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13:18
春联有叫桃符,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旭。《宋史.蜀世家》有载:“孟没岁除,名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未年,辛寅逊撰词,孟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此种说法依然不够确定,现在已经发现的材料证明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