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19:0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3:07
小编觉得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人类的农业文明时代,发展出了大量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但是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时代,农业文明的一些文化显然不适应当代文明的发展了,所以被淘汰是必然的命运。
比如农村铺张攀比的风俗。这在农村曾经掀起一阵风,有一点小事都要摆席请客,红白事只要一旦有人起了头,其他家也跟着有样学样,比如老人死了三七五,七十七,百天都要大办,以前只要儿子闺女家参加。举办丧事,这原本表达对死者纪念的一种很有必要的仪式,表达了死者亲人、朋友以及乡里乡亲对死者的悼念,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就那样平平淡淡死去。
但问题是,在资本主义时代里,这种仪式却变了味,一方面这些原本用来表达情感的仪式,都变成了举办方敛财的机会,无论婚丧嫁娶,甚至连孩子上大学还要办一桌;另一方面在这些仪式上面,表达情感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却是要显示举办方的实力与地位。
所以就这个例子来看,一些原本还比较有意义的习俗慢慢在这个时代变味了。这些是必然要被淘汰的。
不过不用担心,变味并不一定意味着一定变臭,有时候也会慢慢变好,当今生活在大城市鸽笼子的人们离"土地"太远了,用不了几十年,人们即将要向乡村回归了。到时候,必然会有一些新的风俗形成。
近年来,中国“农民荒”问题突出,农业大省广大农村地区,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土地撂荒问题日益严重。有媒体披露,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减少,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那些渐渐消失的村庄,农村传统文化也在消失。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与农耕文化和生活形态密不可分。但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广大农村和农耕文化正在消失。故乡的路,故乡的草木,故乡的人,已渐渐生疏。
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目前传统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传统的社戏、戏曲、民俗活动已经基本上“曲终人散”。按照目前的趋势,再过10到20年,随着老人陆续过世、儿童外出求学,黄土高原的生态村落,可能将面临“空巢”的境地。村的传统和文化生活形态将只能成为记忆中的往事,这样的情况在南方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同样触目惊心。
村落的消失和衰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由于城镇化和村庄兼并等原因而逐渐减少。2005年至2009年,全国平均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消失在中国这片曾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土地上。
即便如此,我国的农村人口比例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过高。以美国为例,美国占人口3%-5%的农场主在为整个国家提供粮食的同时,还有大量余粮出口。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46.3%(2013年年底),但是地里的收成却无法为农民提供同等的回报,农民离开土地是大势所趋。当然,当城镇化顺利完成的时候,乡村会维持在一定的比例,只不过跟现在相比,要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4:25
农村的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很多都是在农村兴起来的,农村人口流失的确会对民俗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这已经引起国家重视,培养了很多文化传承人。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6:00
不会,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已保存至相应的博物馆内保存起来,不会随之消失。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7:51
并不会,即使是村落在减少,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聚群而居的习俗还是没有改变,文化也仍然会得到传承。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9:59
会的,很多传承和规矩都是农村的老人来传承,城市化发展必将带动更快的节奏和更现实的利益,所以很少有人愿意继续传承不能带来利益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