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19: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5:30
一、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基本情况 要了解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情况,应上溯到早期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发生联系的历史。 A.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20世纪初期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 中国人最初是通过了解奥运会来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如1904年许多中国报刊曾报导过第三届奥运会的消息,但是,这些未能在社会上引起反响。1907年以后,一些*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人士开始在社会上宣传奥林匹克运动。这一年10月24日,著名教育家、体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天津青年会第五届学校运动会的演说中指出:虽然许多 欧洲国家获奖机会甚微,但仍然派出选手参加奥运会。他建议中国加紧准备,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 1913年开始举办的远东运动会(最初名为"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亚洲的先驱,中国是发起者之一。在运动会上,中国运动员表现了良好的体育道德,当时的日本报纸这样评价:"中国排球队和篮球队的运动精神表现很好,……这种志在参加的精神值得尊敬。" (二)20世纪初期竞赛活动的初步开展 体育竞赛在中国传统体育中早已有之,但现代体育的各项竞技运动,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19世纪末,通过外*人、传教士、商人和归国留学生等途径传入的。教会、*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起了先导作用。就运动会而言,19世纪末开始出现教会学校运动会,继而出现校际运动会和省、地区运动会,然后是定期举行的全国和大区运动会,最后是对国际竞赛活动的参加。这些都有助于增强中国人的奥运意识,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初步开展。 中国开展较早的现代竞技运动是田径和水上项目,其次是球类运动。就总体而言,沿海地区比内地早,男子项目比女子项目早。由于*、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各项目竞赛活动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田径运动大约从19世纪末传入中国,最初在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学堂、教会学校以及*教青年会中开展。1890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行的以田径为主项的运动会,是最早的一次以田径为主的正式运动会,随后各地学校纷纷效仿,以田径为主的各种学校和校际运动会大量出现。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大显兴办,尤其是20年代以后学校教育的变革,使田径运动逐渐有了较大的发展,竞赛活动也日益增加。运动会不断发展扩大,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网球、棒球、垒球、乒乓球和竞技体操也逐渐成为运动会的内容,还促成了许多单项赛事,如天津、上海一年一度的"万国篮球赛"和"万国足球赛",并出现了被誉为"亚洲球王"的著名运动员李惠堂。与此同时,运动会也促进了武术向竞技化方向发展。 竞技运动的开展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促成了一些单项运动组织的建立,如"史高塔杯赛"(足球)和"万国篮球赛"、"万国足球赛"的组织机构,以及上海的"乒乓球联合会"等,这些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奥林匹克组织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竞赛制度是在奥林匹克运动的直接推动下逐渐形成的。1908年,《天津青年》在一篇题为"竞技运动"的文章里提出了争取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建议。两年以后,在"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和"争取早日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口号的鼓舞下,在南京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运动大会。这就是1910年10月18-22日在南京举行的"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即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随后,中国又成了远东运动会的发起者和积极参与者。从此,以举办全运会、参加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为中心的竞赛制度逐步确立,现代体育加速从学校走向社会。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结出的第一个硕果。 B.早期有关体育组织 (一)前奥林匹克组织 1.中国*教青年会:在全国性奥林匹克组织出现前,中国的体育运动竞赛主要由*教青年会发起与组织。正规的现代球类、田径竞赛多从青年会活动开始。早期在组织运动竞赛方面贡献最大的是第一位来华的美国体育干事埃克斯纳(M.J.Exner)。正如前青年会总干事粱小初在《中国*教青年会五十年简史》一文中所写的:"中国最早之运动会于1902年在天津、上海两处举行,均由青年会所发起。嗣后多年,青年会保持全国体育界领导地位。"1910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就是在埃克斯纳的发动与指导下举办的。此后,运动会逐渐仿照奥运会的项目(田径、球类等)和竞赛方法进行比赛,标志着我国体育较之过去有了质的变化。 青年会还参与了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的组织工作。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之前,全国运动会的组织工作和派人参加远东运动会,都主要由青年会中的外国人来办理。在这个时期里,青年会通过修建体育场所、举办体育培训班和选派体育人才(如郝伯阳、郝更生、马约翰、董守义等人)赴美留学,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1922年4月3日在北京青年会所正式成立。该会职员共9人:会长张伯苓(天津),副会长郭秉文(南京),职员中有3名青年会的外籍干事,另外几名成员也与青年会有密切联系。该会参与筹办了1924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及1923年第六届远东运动会的选拔等事宜。在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之前,该会实际上起到了领导全国社会体育的重要作用,对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简称"体育协进会"或"全国体协",成立于1924年8月。该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体育的发展和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都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各种运动项目在中国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有了不同程度的开展,基本结束了由外国人在中国办体育的局面。这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大的促进。 该会第一届代表大会推选张伯苓为名誉会长,王正廷为名誉*董事,沈嗣良为名誉主任干事,蒋湘青为干事;董事会的15名成员全部是中国人。1933年、1935年,该会先后召开了第二、三次代表大会,张伯苓、王正廷、沈嗣良仍被选为负责人。抗战开始后,该会西迁重庆,董守义任总干事,1941年被正式批准为社会团体。 该会的主要工作是:除参与筹备举办第四至七届全国运动会、选拔参加远东运动会、奥运会、戴维斯杯网球赛选手和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体育活动外,还审编各项运动规则,审订全国田径、游泳最高纪录,出版会刊《体育季刊》,襄助各地区组织进行活动,并解答各种有关运动比赛、裁判等方面的疑难问题。 作为正式的全国性体育组织和中国的奥林匹克组织,体协未得到*的有力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一直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经体协人士多方奔走,募捐筹款,勉强得以维持。但它终究在推动全国和各地区体育运动竞赛的开展、加强国际联系与组织参加国际体育活动等方面,在推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