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明儒学案发凡翻译成现代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16:4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1:12
人须整理心下,使教莹净常惺惺地方好。此“敬以直内”工夫也。嗟夫!不敬则不直,不直便昏昏倒了,万事从此隳,可不惧哉!
(人需要把心整理,使教莹净常惺惺地方好。这是“敬以直内”的功夫。哎呀!不敬则不能直,不直便会昏昏沉沉,万事从此隳落,怎能不惧呢!)
食后坐东窗,四体舒泰,神气清朗,读书愈有进益。数日趣同此,必又透一关矣。
(吃完饭后坐在东边的窗户下,四肢舒服,精神清爽,读书愈加进步。很多天都这样,这又通过了一关啊。)
圣贤所言,无非存天理、去人欲。圣贤所行亦然。学圣贤者,舍是何以哉!
(圣贤所说的,无非是存天理,去人欲。圣贤所作的,也是存天理,去人欲。学做圣贤,如果设去存天理,去人欲就不能达到。)
日夜痛自点检且不暇,岂有工夫点检他人?责人密,自治疏矣,可不戒哉!明德、新民虽无二致,然己德未明,遽欲新民,不惟失本末先后之序,岂能有新民之效乎?徒尔劳攘成私意也。
(白天黑夜地深刻检点自己还来不及,哪还有工夫去检点别人?责备别人严厉,对待自己疏松。怎能不警戒呢!明德、新民,是统一的,但是如果自己的德性未明,就去做新民的事情,就是失去了本末先后的顺序,又怎能有新民的效果呢?白白的操劳,成为私意。)
贫困中事务纷至,兼以病疮,不免时有愤躁。徐整衣冠读书,便觉意思通畅。古人云:“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又云:“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然诚难能,只得小心宁耐做将去。朱子云:“终不成处不去便放下。”旨哉言也!
(贫困中,事情纷至沓来,同时又疾病在身,难以避免地时常愤怒暴躁。缓慢地整理衣冠然后读书,便会觉得思路顺畅。古人有言:“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又说:“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真是难以达到,只能小心谨慎地去做。朱子说:“终不成处不去便放下。”说的真对啊!)
文公谓延平先生终日无疾言遽色。与弼常叹何修而至此!又自分虽终身不能学也。
(文公说李延平先生每天无疾言遽色。我长叹息怎样修为才能达到这样!又认识到自己终生也不能学到。)
文公又云:“李先生初间也是豪迈底人,后来也是琢磨之功。”观此,则李先生岂是生来便如此,盖学力所致也。然下愚末学,苦不能克去血气之刚,平居则慕心平气和,与物皆春,少不如意,躁急之态形焉。因思延平先生所与处者岂皆圣贤,而能无疾言遽色者,岂非成汤“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之功效欤?而今而后,吾知圣贤之必可学,而学之必可至,人性之本善而气质之可化也的然矣。下学之功,此去何如哉!
(文公又说:“李先生最初也是豪迈的人,后来的改变得益于他的琢磨之功。”看到这里,李先生也不是生来就这样的,而是学历所至的。然而下愚和末学,苦于不能克去血气之刚,平常就羡慕心平气和,与物都好,稍稍不如意,躁急的形态就表现出来。想到延平先生所遇到的人又怎能都是圣贤呢,而能够无疾言遽色,怎能不是成汤“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功效呢?从今往后,我知道了圣贤是一定能够学的,学了是一定能够达到的,人性本善,气质可化,这是确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