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18: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0:50
假如在中国评选一本最著名的书,我想首当其冲并且当仁不让的应该是《新华字典》。就像在西方要做同样的事情,当选的也许是《圣经》一样。只要有人的地方,总能找到一本。有个趣事,*后期,欧洲最小国家摩纳哥的国王到访中国,带来一部《摩纳哥百科全书》作为国礼送给中国,中国尚无此类百科全书,周恩来回赠国王一本《新华字典》。目前尚健在的106岁语言学家周有光戏言这是“小国送大书,大国送小书”,揣度起来,周恩来此举一则亦属无奈,一则可见《新华字典》还是能当得起“国礼”的。虽盈盈一握,却分量沉沉。无论最终能不能成为“读书人”,《新华字典》都是必读书,是“工具书”中的“工具书”。据出版社统计,这本体量不大的“小书”发行将近6亿册,其实在我看来远远不止。比如仅以第一版为例,当时版权页上印的是10万册,而看叶圣陶日记中记述的是300万册,相差三十倍。作为新中国第一本字典的领导者,时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的叶圣陶的记述更让我相信。尤其是当印刷物和手写日记、当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相抵牾时,我宁愿相信手写的和个人的。因此,《新华字典》究竟发行了多少,不能确切,唯一能确切的是,发行量是个天文数字。因此,没几年便要修订一次的《新华字典》永远是关注的焦点,读书人和想读书的人都会关注。也因此,这面试不久的第11版,被人诟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盼之愈甚责之愈切。有人挑出了错处64,有人挑出了更多,涉及部首、笔画、字体、字形。有硬伤,也有观念分歧。很快,字典的“编纂主持人之一”做了回应,自然是一概不认帐,给人以挑刺者有吹毛求疵之嫌。这里不想进行纯语文探讨,因为技术问题常常扯不清。可是,“编纂主持人之一”对于质疑给出的回应显然很不能让人信服。比如该主持人认为“网友指出的问题不能单纯说是‘错误’,文字本来就博大精深,要考虑到的问题很多,例如运用习惯,字形美观等。”粗看回应很坚决,细看却很暧昧。什么叫“运用习惯”?现在很多人习惯于把“的、地、得”混用甚至乱用,但《新华字典》就不可以!普通人的“习惯”不能成为规范汉语迁就的对象。“典”为何物?按照《尔雅·释言》的说法:“典,经也”。这就意味着“典”就是“准则、法度”,相当于度量衡,度量衡不准,测量便毫无意义。至于“字形美观说”,就更站不住脚,审美观可以因人而异,而且审美观本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无法强求一致,但字形的标准却与字形美观毫不相干,我们不能因为“狗屎”两个字很碍眼,就把它改成“美食”吧?用一句当下的流行语:无论字美还是不美,字都在那儿。当然这位掌握字典编纂话语权的“主持人之一”倒也有实话,她在否定字典出错的同时,认定有某几处被挑出来的毛病,非编纂之误,乃“印刷错误”之果。好家伙,字典错不错,咱们只能凭白纸黑字,哪分得清何为“专家”干的,何为打字员干的,更搞不清操作者是编制内还是临时工。但出了事,都朝长了嘴却无法发声的打字员那儿推,虽然省事,却无济于事。何况依据新闻出版署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规定,编校检查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于合格,超过万分之一,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以此标准,新版《新华字典》实属编校质量不合格产品。字典之所以权威,就在于它一言九鼎,从某种程度上说字典是出不得错的,万分之一的差错率是指普通书,字典的差错率则连万分之一也不行,甚至十万分之一都不行。它错不起。错一处,它就令人生疑;错十处,它就身价减半;错64处呢?等于废纸,废且害人。
其实了解一下当年第一版《新华字典》的编纂经过,现在的继任者们应该汗颜。刚建国的1950年,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就从北大挖来了中文系主任魏建功,准备编《新华字典》,叶公本人是小说家、教育家,魏建功是赫赫有名的语言学家,尤其是音韵学独步海内,抗战后期就去台湾推广国语,今天偏安东南岛屿的台湾人都能遍说国语,魏教授居功至伟,实在当得上“建功”其名。就是这样的名教授,带着同样闻名的教授团队都如履薄冰,“大学者编小字典”成学界佳话。他们一磨数年,捡阅叶圣陶日记,此公曾几近绝望:“欲求成稿之完善,实甚难。”一改再改,到了1953年1月中旬,他在终审时仍惴惴不安:“字典总觉拿不出去,尚须修改。”改稿、定稿均由叶圣陶逐字改定,原定的出版日期一推再推,这一审又是半年多,连魏建功写的《凡例》和《检字表》都再三圈改,直到1953年12月,第一本《新华字典》方得面世,1版1印虽然半年销完,但回顾字典从初稿到出版的经过,叶圣陶写道:“计划未前定,随时变更,耗力甚多,而又未能作好”。开创白话字典先河的叶公尚且如此自省,如今在前辈荫庇下小修小补的学生,面对错讹竟能如此坦然,实在让人莫名惊诧。与其跟网友强词夺理地斗嘴,何如马上坐下来开始修订。《新华字典》出错,虽不能像高铁出轨那样死人,但接受了出错的字典,或许慢慢就连高铁出轨也能接受了。文字为胡野秋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胡腔野调
作者:胡野秋 * / 胡腔野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