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18:0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06:56
1、秦朝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主义*集权的*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主义的决策方式和*集权的*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正式确立了*主义*集权的*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主义*集权的*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西汉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汉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主义*集权*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主义*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3、隋唐完善
*主义*集权*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集权制度得以完善。
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唐代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主义*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4、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集权。
5、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中书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与地方的关系,在*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使我国*主义*集权的*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扩展资料: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集权制的建立。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集权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06:57
*主义*集权制度发展演变:
1、萌芽(战国):韩非子法家思想为*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商鞅建立县制。
2、确立(秦朝):秦统一后,封建君主*主义*集权的*制度建立。*上,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在文化上,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又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纲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3、巩固(西汉):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创立,唐太宗时完善)三*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是*主义*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集中军权,设枢密院、行更戍法;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权,派文官担任地主*,并设通判与之相牵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集中财权;由*派文官任地方司法官吏,集中司法权。发展科举制(严格程序;完善方法;增加名额)
6、发展(元朝):在*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管理*地区。
7、强化衰落(明清):
(1)明朝,在*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
(2)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贵族组成,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雍正时,名存实亡;乾隆时,撤销。);增设军机处(雍正时设立,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充任。职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影响:标志封建君主*主义*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大兴*(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评价:禁锢了思想,摧残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统治,*主义*集权制达到顶峰。
*机构的变化:
1、秦朝: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
2、隋唐:隋文帝开始创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统治的力量,加强了兵权,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3、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4、元朝:元世祖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关。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地区。
5、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把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6、清朝: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六部,但还保留了满族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主义*集权制度作用:
(1)积极作用: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06:57
我简单的陈述下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主义*集权的*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巩固了*主义*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是*主义*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2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集权。
6、发展(元朝):在*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统治,*主义*集权制达到顶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06:58
初步形成于战国(变法改革,法家思想)
建立与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巩固于西汉(内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
完善与隋唐(三生六部制,科举制)
巩固于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发展于元朝(行省制)
强化于明清(废宰相,内阁制,军机处)
摘自百度文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06:58
“三生六部制”应改为“三省六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