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05:1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05
伦理学视角的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传统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或者说是三种实现形式: 以礼“引”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法言·问道》)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以礼“显”德: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从“礼”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礼”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以礼“保”德: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的开始,就是要体态端正,面色和悦,语言流畅,做到这些,礼就具备了。“礼”和“礼仪”的关系,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我们选择适合“礼”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礼”的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礼仪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它能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显现人们的道德精神,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挥好礼仪的道德功能?首先,要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要抛弃那些落后于时代的繁文缛节,保留有普遍意义的礼仪习惯,吸纳有积极意义的待人之礼。其次,要健全现代的礼仪体系。构建现代的礼仪体系,要坚持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应当继承民族传统礼仪中具有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内容;吸收国际礼仪中具有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的内容,同时还要面向现代化,增加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综合成一个新的科学的体系。再次,要纳入国民教育的过程。礼仪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涵盖了社会上一切人的行为,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掌握和遵守的。因此,要把礼仪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孩子抓起,贯穿于终身教育的各个阶段,使每个人都成为懂礼仪、通礼节、讲礼貌的好公民。总之,要切实加强礼仪建设和礼仪教育,充分发挥礼仪的道德功能,在全社会树立学礼仪、讲礼仪的风尚,营造文明的氛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06
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以礼“引”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
以礼“显”德: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
以礼“保”德: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
礼学
是自古及今一切关于礼的学术活动的总称,是以礼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专门的学术。从内容方面看,礼学跟中国传统的哲学、宗教、*、道德等学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同时又相对独立,具有独特的基本范畴和自成的体系。对中国传统的经学或儒学而言,礼学是它们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是从历史的实际情况看,礼学又不完全局限于经学或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