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00:1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6:47
号称纪录片之王的《天地玄黄》可是丝毫不简单平凡,人家就是靠花哨的镜头出名的。纪录片其实和电影一样是一种表达,无非是因为它拍的东西都来自现实所以给你一种真实的错觉罢了。真实的东西组合出来表达完全虚构的内容这是非常正常的啊。你看迈克摩尔的纪录片就明白了,他的片子不管说的有没有道理,表达方式极度夸张这是绝对没错的,比大部分电影都要夸张,真实何在?实际上纪录片的功利性性远远比故事片强。最明显的是一些运动类纪录片,其实你要是参与这项运动就会知道和电影里完全两回事,不酷炫就骗不到你了。科普类的纪录片,那是彻底纯粹的广告,要么是公益性的,要么是让你加入某个事业。所以我收纪录片,要么知识性特别强,要么画面特别好看。不然看半天广告岂不是亏了。顺便一提,我认为最好的国产纪录片是《铁西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想要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但最终失败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6:47
大三的时候无意间下了《昆曲六百年》的全集,点开后那一下午全看完了。第一次认真去思考陈丹青说的话,记住了廖奔、楼宇烈、白先勇,南石皮记、虎丘山曲会…马洪波的古典江南配乐;整体剪辑配乐就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看这部纪录片前,对戏曲的认知就是停留在老人古人才会爱听的古董,看完竟也爱上了游园惊梦,六百年传承的下来的国粹,也听出了她声音的清丽婉转的那种美。把杨凡导演的游园惊梦又找出来看了一遍;过了半年去现场听了青春版牡丹亭,还遇见了小一届的其它学校的职业票友,发现原来身边早就有年轻人看到了这种美。后来就一直断断续续的看纪录片,毕业论文也选择的纪录片。尽管BBC的优秀纪录片和一些非常棒的诸如天地玄黄类的纪录片让人赞叹,但昆曲六百年还是最让我难忘的。虽然他也受到专业人员的诟病,指责其不够有深度,但就如同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昆曲的传播普及上他是成功的,最近都在读郭晨子的《昆曲:今生看到的前世》去感受柔软的美。……然后我就喜欢了纪录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6:48
我小时候经常看纪录片,也不知道看了多少,名字叫什么,我只知道我看的都是关于动物的。因为小时候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只要差不多快要吃晚饭的时候,爷爷奶奶就会打开电视机,看纪录片,我边看电视奶奶边喂我,然后我还会不停地问这是什么?奶奶和爷爷会很耐心的回答我,不管我问了多少遍。现在想想,真的好怀念。小的时候,大概就是觉得很有趣;长大了,还是会觉得有趣,但也觉得从里面学到了一些道理,不要问我学了什么,就是有种感觉,嗯……就是觉得说动物也像人一样,是有情感的吧。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养狗,很大一只狼狗,当时我很怕它,不敢靠近它,奶奶对我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对你,你没有想要伤它,它也就不会故意来伤你”大概是初中时候,那时候看不懂电视剧里的人情世故,也看不惯一系列的鸡毛蒜皮和鸡飞狗跳。新闻更是不明白所以然了,*世界的文字与情感游戏总是使他们看起来正经严肃,我却只关心明天如果继续下雨,窗台边的青苔该长起来了,摸上去丝绒般的质感和青草气味可比鸡毛蒜皮和鸡飞狗跳有趣得多。 喜欢纪录片的真实与客观,无论是四季轮转的宏伟壮美,或是人类社会与其他动物的庞大严密、复杂之美,都提供了一个上帝视角。正因为我们并不是上帝,也不是任何一种信仰下的神,而是莽撞容易被自己的局限性误导的人儿。在这样的视角下,世间万物与世间万物,尽现眼前,无法用足迹探索的远方,微小或者宏大的生命在方格中一一浮现。 认识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需要去往多少地方,看多少风景,听多少的故事。我们想做的不过是认识这个世界罢了。 而仅仅是认识这个世界,就足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