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在淮安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02: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2 19:49
漕,以水转谷也。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以水转谷”,即通过水道转运粮食,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转运京师或指定的地方,以供朝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之为漕粮。漕粮运输称之为漕运,分为河运、水陆船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即指通过自然河道或运河转运漕粮。自大运河凿通以后,漕运主要是通过大运河履行使命。作为地处大运河中段重要城市的淮安,能成为漕运的中枢,特别是明、清两代均将漕运总督部院设在淮安,则是顺理成章、实至名归。
漕运的起源很早,早在秦朝,秦始皇为攻打匈奴,即从山东向北河(内蒙)转粮,攻打南越时,又凿灵渠沟通湘江与珠江,向南转运军粮。楚汉相争时,兴汉三杰之一的萧何,将关中粮食通过漕运以资军用,到了汉武帝时,通过漕运转运的粮食已达400万石。到了隋代,隋炀帝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北进中原而开凿的邗沟基础上,开凿了大运河,并沟通了长江、黄河、淮河、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从此中国历史上的漕运即进入大运河时代。
漕运作为维系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当然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早在唐、宋年代即在大运河中段的楚州(今淮安),设立了转运使、发运使,到了明、清两朝则设漕运总督部院,一般派从一品、正二品*担任漕督。明清两代漕运总督共262任,其中明代122任,清代140任,清代的施世伦、琦善、穆阿张、恩寿等皇帝庞臣都担任过漕运总督,总督衙门除其本部及下属各种官吏,1790余公里的漕粮运输,江、浙、鄂、赣、湘、豫、鲁七省都归其节制,运河上有1.2万只漕船,12万漕军,沿运河设有粮仓数座,淮安的常盈仓,为大型漕粮中转仓,常蓄150万石粮食,堪称天下粮仓。清代*每年财政收入有7000万两银子,其中5000万两是通过漕运完成的,故漕运总督可谓位高权重,名震一方。
漕运堪称封建王朝,特别是明清两代最重要的经济制度,不仅维系了朝廷生存的经济命脉,还为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