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商人不能做官的规矩什么时候才废除(为避免无人能答浪费分数,所以先不给悬赏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03:4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8:34
一直没有废除过,卖官鬻爵的也不是商人,而是大地主或官僚资产阶级。抑制商业的制度每个朝代确实不一样,但是实际上自汉以来各个朝代都在采用这一制度。汉初的抑商*之后确实有所改变,但是最重要的一条不会变,那就是商人及其子孙不得做官。参加科举制度的人必须是地主阶级出身,那些历史上所谓的贫穷的孩子最后通过科举制度出人头地的其实不是农民或者商人家庭出身,而是破落的地主家挺或官僚家庭(比如说祖父辈是当官的)。这个就像资产阶级的国家不可能让一个社会主义者掌权是一样的,地主阶级不可能将权力交到其他阶级的手中。
不同的朝代抑商*有所改变,唐朝就有新的*。比如将城市规划为不同的部分,有的部分是居民区,有的部分是“市”,专门卖东西。设立专门的*在“市”内管理。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说是规范了市场,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在加强对商业的控制或者说是抑制,因为所有商铺的大小,可经营的范围,开关门时间等等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到了宋朝,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很多的。宋初经济发展的原因最重要的主要是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国家管卡林立关税沉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而赵匡胤统一全国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流通。同时宋朝时期农业的高度发展客观上刺激了商业的发展,所以说商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到了宋朝中期王安石变法时间虽然短,但是确实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总的来说,我不认为这一时期对商人的控制有多放松。不过宋朝的重点不在于重农抑商而在于重文抑武重内轻外。到了明朝尤其是清朝重农抑商*已经到了极点。所以放松的说法就更不存在了。
补充:
西汉初年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也就是由各地德高望重的人推举当地有德有才的人,其实这也是建立在这些人是地主阶级的基础上。另外有一种入粟补官的制度,也就是拿钱买官。汉景帝时期颁布了一条诏令:今訾算十以上乃得宦,廉士算不必众。有市籍不得宦,无訾又不得宦,朕甚愍之。訾算四得宦,亡令廉士久失职,贪夫长利。 有学者认为这是市井之徒可以为官的标志,但是争议颇大,很多学者仍然怀疑商人能否参加赀选。即时在此我们同意景帝后期同意商贾买官了。也要注意,桑弘羊入仕的方式是13岁的时候入宫担任侍中。侍中这一职位的具体含义其实是陪读,也就是说桑弘羊入宫后的主要任务其实就是陪皇帝读书,而并非被作为真正意义的*(至少在前期并不具有*的意义)。由于商人家庭出身桑弘羊不可能通过察举制当官,我们姑且认为侍中的官职是买来的,但是这也只能说明商人可以买一些低级的小官职(书房陪读自然是不上朝的)。而后来桑弘羊成为权倾朝野的大官我觉得这是由于汉武帝个人的性格造成的。众所周知,汉武帝用人不拘一格。尤其是掌权初期为了 与窦太后的道家思想抗争,确立儒家的治国思想,用人更是不拘小节。所以桑弘羊只能说是汉武帝时期的特例,放他在景帝时期试试?
不过我要修正一下之前的说法,确实不能说所有的朝代商人都不能做官,而是应该说各个朝代都在*商人做官。比如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虽然严格遵循阶级,但是说的也是*寒族为官,而非禁止寒族为官。所以应该说在某些朝代商人还是可以做官的,不过要看怎么理解这个“官”字了,比如说,县衙的师爷算不算官?皇帝的陪读算不算官?
还有,商人家庭有一条做官的出路,那就是靠子孙。比如说,第一代靠经商发家致富了,开始购置土地,第二代继续经营土地,逐渐蜕变为地主,还可以与地主阶级联姻进一步改变身份(比如说他们家有钱没地位 ,娶一个有地位没钱的破落地主家儿媳妇就可以跻身地主阶级了。就跟泰坦尼克号里面rose和她的未婚夫的关系一样)。第三代参加科举取士做官。不过其实这个时候商人家庭已经蜕变为地主家庭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8:34
随着民族融合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周朝的少数贵族也开始做买卖了,这样,商人渐渐地就失去了“顽民”的贬义,成为从事商品买卖的职业专称了。到了春秋,郑恒公对周人很友好,并带一部分周民迁洛水以东,立国于新郑。所以,郑国的商人在当时是很有名的。如富商弦高用12条牛犒劳偷袭郑国的秦军,使其不敢攻郑,上演了历史上富商救国的一幕。另外,郑国地处交通要道,为齐楚*争霸必夺之地,但郑人反而借战争转运各国商品,从中在经济上大获其利,使其国富民强,显示了商业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商人的地位在社会上渐渐提高了,成为后来封建社会仕、农、工、商四民之一。
战国末年,濮阳人吕不韦,吕不韦以重金贿赂华阳夫人,使异人被立为秦国太子后为秦庄襄王子楚。其子即为秦始皇嬴政。吕不韦因而官至宰相,获利无数。在秦始皇和宰相李斯支持商业活动后,我国封建社会的商业和商人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王权不断加强,在*集权和高度统一的文化机制的高压下,中国的商业从来没有得到自由发展的市场,商人也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官民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于是,就有了巴结*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和山西票号的倒闭。旧中国的商业活动始终徘徊在低水平线上,根本无法产生出商业的诚信制度来,于是,才有毒大米、下脚油的等等横行市场。因此人们不断地咒骂商人不讲诚信,无商不奸,鄙视唯利是图的商人。即使历史发展到了清朝中期进步的大思想家龚自珍还偏执于“重农桑,抑贾人”的观点,至今社会上仍有轻视商人的思想存在。
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新中国搞土改斗地主,把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肆宣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反对地、富、反、坏、“右”的自私自利,不断地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这个历史时期在我国商人逐渐销声匿迹。
直到1978年底,新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才开始在神州大地复苏。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一定程度上私有,在完成国家征购粮食任务后剩多剩少都归农民自己所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的改革成功地从农走向城市,1980年在广东、福建开放了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窗口。
那些最早下海经商敢于赚钱的人里面最多的是广东、福建、浙江一贫如洗的文盲农民,其次是城里的那些在别人眼里没有出息的工厂里的混混,最后才到那些抬不起头的知识分子、受打击的国家干部堕入商海。由于*鼓励经商办实业,28年来,商人不仅在*复活了,而且队伍越来越庞大。过去的无产者如今是早已腰缠万贯,成为成千上万普通百姓关注的大款、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有的甚至挤入政协当了委员、有的堂而皇之成了*,开始浮出商海关注起政坛的风云变幻,跃跃欲试,我国新时代的商人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8:35
1一直没有废除,虽然有卖官鬻爵的现象,但买官的人都是以地主身份出现,虽然他可能是大商人。
2在地主制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土地权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废除后,当然是在新旧地主范围内部流动),以末致富的商人群体和力农致富的农民大众都可以爬上地主阶级的权力阶梯。
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此前选官多有科举对策元素体现)又为平民知识分子开辟升官之路。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基本可以进行也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社会矛盾调剂机制,尤其是对土地权和货币权的有力调和。
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当然主要是春秋末以后)三个主要的剥削集团,官僚组织是*上系统的长期代理。由此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集团的四位一体结构,战略上维护着共同而且根本的群体利益。这就使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当然这只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于社会形态的划分,有学者不同意此提法如钱穆)的各种剥削集团和统治力量之间具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这是东方诸国所望尘莫及的包括日本。
所以我认为:重农抑商*虽然是作为传统国策而一直在被主观贯彻,历朝历代也只是程度上进行有所损益,但是客观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尤其到了绝对王权后期还催生了雇佣关系萌芽。本质上是地主*甚至是剥夺对商人群体的权力分配,可没想到的是官僚帝国的出现,却将二者无形之中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一言以蔽之,地主领主时代尤其中国,重农抑商*只是一项旨在调和的建设性心态而不是归于玉石俱焚,但是现实未顺势而下却往往相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8:35
汉武时期,貌似就开始卖官鬻爵了。桑弘羊之流。
但貌似一定是需要与官家结合的。
中国的对于商人解禁,我觉得大致都是*没钱了,需要乐子了,社会乱了,比如安史之乱后,再比如商业的兴盛,春秋战国郑国尤为出色,毕竟其为晋楚争霸之必经。
只要看*对于土地的控制权力比较牛X的时候,基本商业不怎么出色。四野乱哄哄时期,基本商业兴盛。
而宋朝则在于田制的不立,处置不多,所以商业繁荣。但换句话说,也就代表*其实际控制力并不十分强大。
商业其实是古代中国官家捞钱的手段,在大一统的思维下,很难有什么真正作为。
大概我的看法,以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8:36
古代商人也可以间接做官,俗称买官制。清朝时候和珅为了解决乾隆南巡的费用大肆倡导卖官鬻爵。农业社会自古都是重农抑商的,所以那时候无论商人多有钱但地位都很卑下,自己有车不能坐。但买官可以弥补他们心灵上的不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8:34
一直没有废除过,卖官鬻爵的也不是商人,而是大地主或官僚资产阶级。抑制商业的制度每个朝代确实不一样,但是实际上自汉以来各个朝代都在采用这一制度。汉初的抑商*之后确实有所改变,但是最重要的一条不会变,那就是商人及其子孙不得做官。参加科举制度的人必须是地主阶级出身,那些历史上所谓的贫穷的孩子最后通过科举制度出人头地的其实不是农民或者商人家庭出身,而是破落的地主家挺或官僚家庭(比如说祖父辈是当官的)。这个就像资产阶级的国家不可能让一个社会主义者掌权是一样的,地主阶级不可能将权力交到其他阶级的手中。
不同的朝代抑商*有所改变,唐朝就有新的*。比如将城市规划为不同的部分,有的部分是居民区,有的部分是“市”,专门卖东西。设立专门的*在“市”内管理。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说是规范了市场,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在加强对商业的控制或者说是抑制,因为所有商铺的大小,可经营的范围,开关门时间等等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到了宋朝,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很多的。宋初经济发展的原因最重要的主要是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国家管卡林立关税沉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而赵匡胤统一全国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流通。同时宋朝时期农业的高度发展客观上刺激了商业的发展,所以说商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到了宋朝中期王安石变法时间虽然短,但是确实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总的来说,我不认为这一时期对商人的控制有多放松。不过宋朝的重点不在于重农抑商而在于重文抑武重内轻外。到了明朝尤其是清朝重农抑商*已经到了极点。所以放松的说法就更不存在了。
补充:
西汉初年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也就是由各地德高望重的人推举当地有德有才的人,其实这也是建立在这些人是地主阶级的基础上。另外有一种入粟补官的制度,也就是拿钱买官。汉景帝时期颁布了一条诏令:今訾算十以上乃得宦,廉士算不必众。有市籍不得宦,无訾又不得宦,朕甚愍之。訾算四得宦,亡令廉士久失职,贪夫长利。 有学者认为这是市井之徒可以为官的标志,但是争议颇大,很多学者仍然怀疑商人能否参加赀选。即时在此我们同意景帝后期同意商贾买官了。也要注意,桑弘羊入仕的方式是13岁的时候入宫担任侍中。侍中这一职位的具体含义其实是陪读,也就是说桑弘羊入宫后的主要任务其实就是陪皇帝读书,而并非被作为真正意义的*(至少在前期并不具有*的意义)。由于商人家庭出身桑弘羊不可能通过察举制当官,我们姑且认为侍中的官职是买来的,但是这也只能说明商人可以买一些低级的小官职(书房陪读自然是不上朝的)。而后来桑弘羊成为权倾朝野的大官我觉得这是由于汉武帝个人的性格造成的。众所周知,汉武帝用人不拘一格。尤其是掌权初期为了 与窦太后的道家思想抗争,确立儒家的治国思想,用人更是不拘小节。所以桑弘羊只能说是汉武帝时期的特例,放他在景帝时期试试?
不过我要修正一下之前的说法,确实不能说所有的朝代商人都不能做官,而是应该说各个朝代都在*商人做官。比如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虽然严格遵循阶级,但是说的也是*寒族为官,而非禁止寒族为官。所以应该说在某些朝代商人还是可以做官的,不过要看怎么理解这个“官”字了,比如说,县衙的师爷算不算官?皇帝的陪读算不算官?
还有,商人家庭有一条做官的出路,那就是靠子孙。比如说,第一代靠经商发家致富了,开始购置土地,第二代继续经营土地,逐渐蜕变为地主,还可以与地主阶级联姻进一步改变身份(比如说他们家有钱没地位 ,娶一个有地位没钱的破落地主家儿媳妇就可以跻身地主阶级了。就跟泰坦尼克号里面rose和她的未婚夫的关系一样)。第三代参加科举取士做官。不过其实这个时候商人家庭已经蜕变为地主家庭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8:34
随着民族融合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周朝的少数贵族也开始做买卖了,这样,商人渐渐地就失去了“顽民”的贬义,成为从事商品买卖的职业专称了。到了春秋,郑恒公对周人很友好,并带一部分周民迁洛水以东,立国于新郑。所以,郑国的商人在当时是很有名的。如富商弦高用12条牛犒劳偷袭郑国的秦军,使其不敢攻郑,上演了历史上富商救国的一幕。另外,郑国地处交通要道,为齐楚*争霸必夺之地,但郑人反而借战争转运各国商品,从中在经济上大获其利,使其国富民强,显示了商业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商人的地位在社会上渐渐提高了,成为后来封建社会仕、农、工、商四民之一。
战国末年,濮阳人吕不韦,吕不韦以重金贿赂华阳夫人,使异人被立为秦国太子后为秦庄襄王子楚。其子即为秦始皇嬴政。吕不韦因而官至宰相,获利无数。在秦始皇和宰相李斯支持商业活动后,我国封建社会的商业和商人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王权不断加强,在*集权和高度统一的文化机制的高压下,中国的商业从来没有得到自由发展的市场,商人也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官民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于是,就有了巴结*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和山西票号的倒闭。旧中国的商业活动始终徘徊在低水平线上,根本无法产生出商业的诚信制度来,于是,才有毒大米、下脚油的等等横行市场。因此人们不断地咒骂商人不讲诚信,无商不奸,鄙视唯利是图的商人。即使历史发展到了清朝中期进步的大思想家龚自珍还偏执于“重农桑,抑贾人”的观点,至今社会上仍有轻视商人的思想存在。
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新中国搞土改斗地主,把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肆宣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反对地、富、反、坏、“右”的自私自利,不断地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这个历史时期在我国商人逐渐销声匿迹。
直到1978年底,新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才开始在神州大地复苏。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一定程度上私有,在完成国家征购粮食任务后剩多剩少都归农民自己所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的改革成功地从农走向城市,1980年在广东、福建开放了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窗口。
那些最早下海经商敢于赚钱的人里面最多的是广东、福建、浙江一贫如洗的文盲农民,其次是城里的那些在别人眼里没有出息的工厂里的混混,最后才到那些抬不起头的知识分子、受打击的国家干部堕入商海。由于*鼓励经商办实业,28年来,商人不仅在*复活了,而且队伍越来越庞大。过去的无产者如今是早已腰缠万贯,成为成千上万普通百姓关注的大款、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有的甚至挤入政协当了委员、有的堂而皇之成了*,开始浮出商海关注起政坛的风云变幻,跃跃欲试,我国新时代的商人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8:35
1一直没有废除,虽然有卖官鬻爵的现象,但买官的人都是以地主身份出现,虽然他可能是大商人。
2在地主制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土地权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废除后,当然是在新旧地主范围内部流动),以末致富的商人群体和力农致富的农民大众都可以爬上地主阶级的权力阶梯。
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此前选官多有科举对策元素体现)又为平民知识分子开辟升官之路。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基本可以进行也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社会矛盾调剂机制,尤其是对土地权和货币权的有力调和。
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当然主要是春秋末以后)三个主要的剥削集团,官僚组织是*上系统的长期代理。由此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集团的四位一体结构,战略上维护着共同而且根本的群体利益。这就使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当然这只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于社会形态的划分,有学者不同意此提法如钱穆)的各种剥削集团和统治力量之间具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这是东方诸国所望尘莫及的包括日本。
所以我认为:重农抑商*虽然是作为传统国策而一直在被主观贯彻,历朝历代也只是程度上进行有所损益,但是客观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尤其到了绝对王权后期还催生了雇佣关系萌芽。本质上是地主*甚至是剥夺对商人群体的权力分配,可没想到的是官僚帝国的出现,却将二者无形之中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一言以蔽之,地主领主时代尤其中国,重农抑商*只是一项旨在调和的建设性心态而不是归于玉石俱焚,但是现实未顺势而下却往往相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8:35
汉武时期,貌似就开始卖官鬻爵了。桑弘羊之流。
但貌似一定是需要与官家结合的。
中国的对于商人解禁,我觉得大致都是*没钱了,需要乐子了,社会乱了,比如安史之乱后,再比如商业的兴盛,春秋战国郑国尤为出色,毕竟其为晋楚争霸之必经。
只要看*对于土地的控制权力比较牛X的时候,基本商业不怎么出色。四野乱哄哄时期,基本商业兴盛。
而宋朝则在于田制的不立,处置不多,所以商业繁荣。但换句话说,也就代表*其实际控制力并不十分强大。
商业其实是古代中国官家捞钱的手段,在大一统的思维下,很难有什么真正作为。
大概我的看法,以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8:36
古代商人也可以间接做官,俗称买官制。清朝时候和珅为了解决乾隆南巡的费用大肆倡导卖官鬻爵。农业社会自古都是重农抑商的,所以那时候无论商人多有钱但地位都很卑下,自己有车不能坐。但买官可以弥补他们心灵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