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23: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7 05:28
清朝末年,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段历史,也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永恒的伤痛。
由于闭关锁国几百年,清朝国力在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当国人还沉浸在康乾盛世的时候,远在海外的西方国家已经走入了工业文明,当清朝统治者还在向上天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时候,西方已经用机械造起长*短炮、轮船火车了。
直到鸦片战争惨败,在西方列的强迫使下,清朝签下了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大清终于开始慌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要开办工厂,向西方学习。
不过,在那个时候*学子考的都是八股文,读的都是之乎者也,谁懂西洋技术啊?这时,他出现了!
一个连秀才都没考上的科学家
这个人姓徐名寿,字雪邨(cun),1818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由于他幼年丧父,所以母亲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对他格外严格,望他日后高中状元入朝为官,好为家族争光。这让自幼聪颖的徐寿在学习上更加主动,不仅饱读诗书,而且涉及面非常广,左邻右舍无不夸赞,总之就是咱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谁能想到在清朝“童子试”中,他居然连一个秀才都没考上。就好比你们班年级第一的学霸,却连最次的大学都没被录取的节奏啊。一般人肯定会可惜非常,次年再战,但徐寿是怎么做的呢?他直接放弃了科考——“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
用现代话翻译过来就是:八股文有个鬼用,老子不学了!转而去自学文学、地理等知识...这在科举制盛行的清朝,其荒唐程度就等于今天一个高考落榜的考生当街大骂“高考有个卵用,老子要去研究外星人!”,不被当成疯子,也要被嘲笑至颜面尽失了。
不过徐寿可不管这么多,别人都在摇头晃脑念“之乎者也”的时候,他埋头看起了科学、几何、力学、矿产、汽机、医学、光学、电学等书籍,这些书成为他生活唯一的伴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清朝第一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储备。
纸上得来终觉浅,徐寿非常注重阅读与实践的结合,每读到精髓处,他都要亲自动手实验。为了弄懂光学,但又买不到三棱玻璃,他就把水晶图章磨成三角形,用来观察光的七彩色谱。为了验证书中的原理,他还自制过指南针、象限仪,甚至结构极其复杂的自鸣钟。
在那个时候,传入国内的西方科学书籍还是比较少,手上的书很快就看完了,于是二人相伴到全国寻书。1856年,二人来到上海,被一本新译的西方近代科技书《博物新编》深深吸引,包含了大量最新的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知识,这令徐寿兴奋不已,当即买下此书拿回家研究。
他按照书中的记载,边读边实验,四处实验器材,很多零件买不到的,他就自己动手做。在天下人都忙着科考和农作的时候,他却天天在家琢磨着这些“无用的东西”。这种“奇怪”的行很快就在民间传开,甚至传入了朝廷,他成为了当下人尽皆知的“民间科学家”。
造蒸汽机、造船的清朝第一人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兴起了洋务热潮,西方军用器材和军舰,开办工厂、学校,不过朝中都没有科学人才,只能聘请外教,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自己弄懂这些洋知识才不会受制于人。于是大家都想到了“民间科学家”徐寿。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开设了军械所,请来了徐寿和他的“科学发烧友”华蘅芳,以及徐寿的儿子徐建寅。
鸦片战争中,国外跨海而来都是轮船,面对清朝还是众人划桨的人力船,气焰十分嚣张。你说气不气!
所以徐寿任职第一份工作,就是造船!机动轮船!不过造机动船却没有蒸汽机,如何是好?
徐寿:造一个呗。
没图纸,没材料,听起来简直是异想天开!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事在徐寿这是不存在的。没图纸就跑去洋人的船上去看、去研究,没零件就自己一点一点的凿。
3个月后,这个连秀才都没考上的人,仅凭着《博物新编》中获取的一些关于蒸汽机的知识,竟真的造出中国历史上第一台蒸汽机!
1864年,在徐寿等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国第一*立设计制造的机动轮船——黄鹤号诞生了!
这对科技落后数百年的大清朝来说,简直是历史性的时刻!曾国藩对徐寿、华蘅芳等人激动不已道:“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
1866年底,李鸿章、曾国藩在上海兴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徐寿首当其冲被派到上海上任。到任后,徐寿为办好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提出了四条重要的建议:
一为译书
二为采煤炼铁
三为自造*炮
四为操练轮船水师
他认为要想真正掌握机器制造技术,最重要的首先是翻译西方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这一点尤显徐寿的*远瞩,然而曾国藩不乐意了:“其轮船以外之事,勿遽推广言之”
意思是,除了造船,其他的别哔哔。徐寿心想:得得得,造就造,你官大听你的。于是不久后,我国历史上第一艘军舰“惠吉号”诞生了。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翻译的小心思,1868年,通过各种方法,徐寿终于让曾国藩同意设立了翻译馆。于是徐寿又召集了自己的“科学发烧友”华蘅芳,还有儿子以及其他西方科学爱好者。
在这几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花了17年的时间,翻译了数百种科技书籍,13部作品!这些译本书籍,为近代中国带来第一批化学教材。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这些翻译作品中,最为众人所熟知的,就是元素周期表。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面对这些特殊的符号已是让人头疼不已,背诵元素周期表的痛苦经历相必还历历在目。不过这些困难,在徐寿他们的翻译过程看来,只是九牛一毛。
在那个时候,中国压根没有化学、化学元素、化学术语的概念,所有的一切都要跨越语言的障碍先去弄懂,然后再来翻译,有的翻译不了的还要创造新的字。他的付出让无数学子受益至今!
为了有效传播先进的科学知识,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学校,甚至单独设置考试制度。放在今天就相当于有人告诉你不要高考,来我们学校学习研究外星人啊!!
为了让学校延续下去,他甚至自掏腰包,后来还“融资”支撑它的发展。如今这所学校已经成为上海重点院校,相信老上海的朋友应该有很多都出自该校。
写到这里不禁热泪盈眶,可能大多数人记住了清末的屈辱,却显少有人知道,有这样一批人在屈辱的背后努力付出。反观我们,在和平年代,除了抱怨,又贡献过什么?
大清早亡了,可徐寿似乎是穿越回过去的人,他的心里那些经世致用之学里藏着浩瀚的星河。当今学者,又有多少能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