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05: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09:27
早在15世纪,欧洲画家为了迅速地把景物画下来,制作了针孔绘图暗箱,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在暗箱的毛玻璃屏上映出实像,贴上半透明的纸在上边描图。到19世纪时,针孔被凸透镜代替了,这样就可以得到较为清晰的像。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经过反复研究,找到了容易感光的薄片,通过稀释和定影后,最后得到了清晰的照片。他改装的暗箱就成为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光学照相机。
现在照相机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但照相的基本工作原理没有大的变化,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仍是照相的基本原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近些年发明了一些新的摄影新技术,如立体摄影、红外摄影、激光摄影等,还出现了没有底片、不用冲洗的用感光芯片代替胶片的数码相机,它们的感光原理与普通摄影的原理有所不同。
不过,我们家庭普遍使用的光学照相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还是没有改变,只是采用了计算机自动聚焦等先进技术,使照相变得更加容易。
数码相机
全息照相记录的不是传统相机记录物体的聚焦图像,而是来自被拍摄物体的光波和参考光波所形成的相互干涉的图像,或者说普通相机记录的是光的强度,而全息摄影记录的是光波的位相。
摄制全息照片的基本程序是,用一块部分反光的玻璃板将从激光器射出的光分成两束。一束光照射到底片上,另一束光则从所要拍摄的物体上散射开来。在散射光中有一部分也照射到底片上,和直接照射的光相互干涉。这样,就在底片上出现干涉图案的明暗条纹。底片经过显影,把它放到激光器的光束中就能再现干涉图案。当你观看用这种方式照的底片时,干涉图像就会产生所拍摄物体的图像。但这是一个虚像,因为它是由错觉产生的,全靠观察者的眼睛把从底片上来的光线聚集起来。这种错觉把原来物体的视差和景深都如实地保存下来。这样全息照片看起来就有了三维立体感。
在文物部门,由于不少藏品比较珍贵,有的只有一份,丢失后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人们就把这些藏品用全息照相技术摄成全息照片,再用特殊的镜头放大,就可以使人们观看到*真得如同实物一般的原物立体影像了。
老式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