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考1977的影评(一定要原创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06:4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03:26
额~~有*环节~~最好表看~~
我们刚写好影评~~~(⊙o⊙)嗯
影评:
以前,常通过文字媒介了解到1977年的高考,仅仅局限于冷冰冰的理性认识:恢复高考,恢复知识地位,改变了一个民族命运的走向。年近不惑的游鱼,出生在*结尾时期,也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何况年轻的80后与90后。偶尔在文学作品中窥视上山下乡的知青的心路,也是模糊不清,隔着悠长的岁月,有种不真切的感觉。但是观看高考1977,有了重新的认识,一种清晰的感受。
要理解1977年的高考,需要知道一点相关的历史: “*”结束时,高考制度已整整废除10年。在这10年中,前五年,没有招收一个新生,后五年,由组织推荐“出身良好”(游鱼注:出身良好是指工农兵之类)的青年上大学。听起来很荒诞,却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理解1977年的高考,正如电影所言:“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有着深远的影响。”要实现人之平等,首先实现教育权利的平等。一个人想活得有尊严,首先保证他获得良好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1977的高考,我们就明白了高考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教育范围,而是整个中国社会和历史进程。
以上谈了1977年高考的意义,接下来说说电影本身。
电影叙述的是东北某农场几个知青在1977年高考前后所发生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他们已经被日复一日的单调劳动折磨得失去所有的希望,直到高考制度恢复,他们犹如黑暗中看到曙光。于是他们开始为命运搏击抗争,期间发生的友情亲情爱情,皆散发出人性的光芒。
结局自然是欢喜的,甚至带着理想主义色彩,因为所有的矛盾都在互相理解中悄然冰融。这是电影刻意为之,把一段辛酸的历史变为回忆中的暖色。毕竟已经过去了30年时光,得益于1977高考的社会精英,回望那段时光,原来承受过的苦难蜕变成骄人的阅历,难免生出某种豪情——在他们的推动下,民族前进的车轮再次滚动起来。
这也使得我们观看这电影的时候,不由感叹:1977年的高考,作为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而我们,正受益于高考的恢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经历过那年高考的人,观看这部电影一定百感交集。不过年轻的一代,了解那段历史,感受前辈的人生历程,还是有必要的,或许能品出些许独特的滋味,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游鱼推荐观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03:26
http://ke.baidu.com/view/2273404.html?wtp=tt
这上头就是了.
还有谢谢你的推荐,我也去看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03:27
这部剧是人性的本质体现,爱情这一永恒话题遭遇特殊年代,1977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上大学不用再推荐,老迟(孙海英饰)的固有化思想最终释怀了,他讲原则却是个老大粗,一度非常排斥潘志友(王学兵饰)与陈琼(周显欣饰)的爱情。陈甫德(陈琼的剧中父亲)这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反*,竟然毫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起了挑战。在当年,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向女儿赎罪,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也许这是出于陈甫德(赵有亮饰)的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种作奸犯科的下三烂,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自我牺牲的伟大的父爱。小根宝的悲剧让我感觉这个瘦小的男人承受了超负荷的压力,相比之下潘志友身上更有我们现阶段人的理想主义情怀。知青从小学就开始抛开书本闹*,与真正的老三届相比,他们的青春完全被*动荡耗费殆尽,一俟高考恢复,命运的大门洞开之际,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动了。机会来了,可他们却无力抓住。最后只能用死于非命让自己与那个黑暗的时代一起永远地沉沦下去。 老三届大学生,他们身上有着太多的苦难,可以说还有很多知青已经扎根农村,也许30年的那场高考改变了些许人的命运,可我在想这世上一定会有像潘志友那样的人,男人之间的承诺 ,去当老迟的*人。那种为了回城的眼神,行为,也许我现在无法深层次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陈琼的悲在于她认为对大环境的无力反抗,以至于默认把自己许配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