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07: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06:43
《祭天古歌》揭示的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一些学者将它与商周时期的汉族祭天文化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其源自古氐羌族群中的纳西族。纳西族的祭天仪式在仪式内涵、行为模式、文化因素,以及人们的心理结构中,与夏、商、周等华夏族群的祭天文化有共同的核心,体现了古羌文化的基础。
从仪式内容来看,《祭天古歌》与《诗经》等汉文文献记载的周人祭天活动相符,如周人祭祀时“兼及三望”,纳西族祭天地点也在郊外山坡上设坛;祭品方面,周人用太牢三牲、祭米、祭油,并以“实柴”烧祭,这与《祭天古歌》中的描述基本一致;《诗经》中的村姑用白蒿祭祀,纳西族也有驱邪的白蒿记载,观念相通;古代立木祭祀中,纳西族采用柏木和栗木,与《周礼》的记载相契合;祭天时对祖先的祭祀,如《素库》中提到的祖先神,同样与《周礼》中王者祭祀祖先的观念一致。
《祭天古歌》中的仪式活动,如焚烧牺牲、玉帛,以及纳西族的“烧天香”等,都显示出与《周礼》中关于天、地、神的祭祀仪式有相似之处。这些共同点表明,纳西古代文化与华夏古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渊源关系。《祭天古歌》正是这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辑的纳西族东巴经诗《祭天古歌》系祭天祝辞。按祭仪的程式,从头至尾的全部祭辞共8,000行,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祭天文化的原貌。 总体上而言,这部《祭天古歌》是纳西古代祭天活动程式化的结果,是祭司东巴在主持祭天活动的过程中,为配合具体而繁缛的仪式、仪节而编写创作的祭天经诗,作品产生的具体年代已遥不可溯,但从口诵经发展到经文记载,其定型应当在东巴文学发展的后期, 即元代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