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07: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9:59
《祭天古歌》的传承与表现形式源于古老的祭天仪式,这一仪式是东巴——祭天群体之间交流的载体。祭司东巴根据仪式的不同阶段,诵读各种独特的祭词,其形式多样,包括诵读、吟唱、合唱与舞蹈,甚至伴有模拟射箭的动作。在《哈时》的仪式中,祭司边唱边舞,众人则回应以“大吉大利”的欢呼;而在《抗贡抗》的仪式中,祭司与祭众通过问答,讲述弓箭的由来和战争的故事,随后模拟射箭的场景,当祭司说到“东方敌人休想妄动,利箭将直击脑门”时,众人齐声高呼“敌人已被我们射倒”,这样的互动使得*中的情节生动如戏,因此被称为“诗剧”也实至名归。
祭天古歌的传播与仪式密不可分,这使得祭司东巴在语言表达上需精心雕琢。他们既要以动听且具象的语言取悦神明,让神灵“欢喜其祭祀”,又需满足祭众在宗教和审美上的双重享受,使他们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得到愉悦。在这种神乐与人乐的双重需求下,东巴文学的传统艺术手法在《祭天古歌》中得以充分施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气息。
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辑的纳西族东巴经诗《祭天古歌》系祭天祝辞。按祭仪的程式,从头至尾的全部祭辞共8,000行,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祭天文化的原貌。 总体上而言,这部《祭天古歌》是纳西古代祭天活动程式化的结果,是祭司东巴在主持祭天活动的过程中,为配合具体而繁缛的仪式、仪节而编写创作的祭天经诗,作品产生的具体年代已遥不可溯,但从口诵经发展到*记载,其定型应当在东巴文学发展的后期, 即元代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