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07: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9:18
祭天,纳西族以“美补”命名,是他们最古老、规模最大、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庆典,也是东巴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纳西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两个谚语:“纳西美补迪”,象征着祭天在纳西人生活中的至高地位;“纳西美补若”,表达了纳西族对祭天的深深敬意,视其为生活的基石。据纳西族创世史诗《崇般图》记载,祭天的传统源自神话,崇仁利恩和衬红褒白因未能生育而向天神求教,通过祭天仪式得以生育三子,语言由此产生。这一传统自古以来便深深根植于纳西社会,元代《云南志略》中记录了当时人们正月十五祭天的盛大活动,足以窥见其在民间的影响力。
纳西族的祭天活动通常在正月初一至十五间择日举行,为期数日,分为大祭和小祭,如秋祭。仪式在专门的祭天场所进行,形成了固定的祭天群体。祭天活动由东巴祭司主持,仪式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伴随着东巴诵唱的祭天经诗,总计近万行,汇成了一部宏大的《祭天长歌》。
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纂的《祭天古歌》是祭天祝辞的集大成者,总共有8,000行,详细记录了从头至尾的祭仪程序。这部作品是祭司东巴在主持祭天活动时创作的经诗,尽管具体成形的年代难以追溯,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东巴文学发展中形成于元代前后,是祭天文化程式化的产物,反映了纳西古代社会对天神的敬畏和祭祀仪式的精细严谨。
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辑的纳西族东巴经诗《祭天古歌》系祭天祝辞。按祭仪的程式,从头至尾的全部祭辞共8,000行,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祭天文化的原貌。 总体上而言,这部《祭天古歌》是纳西古代祭天活动程式化的结果,是祭司东巴在主持祭天活动的过程中,为配合具体而繁缛的仪式、仪节而编写创作的祭天经诗,作品产生的具体年代已遥不可溯,但从口诵经发展到*记载,其定型应当在东巴文学发展的后期, 即元代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