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鳌拜为什么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07: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3:00
事实上,鳌拜并未造反。顺治皇帝临终前,指定索尼、苏克萨哈、鳌拜和遏必隆为辅政大臣,辅佐年仅八岁的康熙。鳌拜是清朝第二位领导者皇太极的猛将,封为一等超武公,但其权力在康熙年间逐渐威胁皇权。
康熙即位后,朝堂上出现了相互牵制的局面,其中索尼的作用显著,他是资历最老的大臣,与康熙关系密切。然而,随着索尼去世和遏必隆的不坚定立场,鳌拜逐渐成为朝堂上的主导力量。苏克萨哈因过去的黑历史而被鳌拜排挤,最终被指控二十四款罪名而被杀。朝堂上只剩下鳌拜一人独大。
鳌拜权力的膨胀并非出于造反之心,而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制衡。康熙虽然已经亲政,但依然保留辅政大臣的权力,直至苏克萨哈请求解除辅臣之任,这直接触及了鳌拜的利益。然而,鳌拜设下陷阱,将苏克萨哈陷害致死。
在权力*的驱动下,鳌拜并未有换主之心。当时深宫内孝庄太后地位极高,她的存在阻止了任何可能的造反行动。鳌拜对爱新觉罗氏心存感激,且清朝的皇室制度经过明清年间已非常完善,他无法通过合法途径篡位。
幕后指使之人是爱新觉罗·班布尔善,他勾结鳌拜,企图通过造反而实现自己的野心,但计划最终失败,鳌拜被生擒后死去。这并非一场简单的谋反,而是权力之争。康熙的平反行为也表明,这是一场权力的争夺而非真正的谋反。
总结:鳌拜事件提醒后人,辅政大臣未必可靠。咸丰皇帝为避免重蹈覆辙,采取了极端措施,剥夺了辅政大臣的权力,以防止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这一事件表明,清朝皇帝在使用辅政大臣制度时需谨慎,以避免产生权臣。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