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11: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13:08
期望理论是关于目标与个人需求结合的重要激励理论,它假设个体是理性的,对目标有明确的预期和基本的预测。在分析激励员工时,理论强调考虑个体期望从组织中获得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这些期望。
期望理论的一大特点是进行量化分析,它通过权变因素分析,解释人们在多种可能中的行为选择是效用最大或激励力最强的。这使得理论在实践中具有操作性,是激励理论的重要发展。然而,理论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期望理论在定义期望值和效价时存在混淆。期望值关注目标实现的概率和满足需求的可能性,而效价则侧重于目标对需求满足程度的评价。两者在“目标满足需要的可能性”上重叠,概念不清会导致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混淆。
其次,期望理论忽视了行为意志过程的考虑。理论仅关注工作能力与期望值,以及工作成果与效价,但未充分考虑道德、责权意识等对积极性的影响,这是其局限性之一。
最后,理论的适用范围受到目标明确性的限制,对于需求不确定或目标难以确定的情况,期望理论可能无法有效运用,例如在晋升期望上。
弗鲁姆反对过度依赖期望理论来激励员工,他认为直接奖励并非唯一手段,训练教育和企业文化同样重要。事实证明,规范训练和文化氛围建设是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