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知识科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2 07: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06:58
白内障是眼病的一种,主要特征为晶状体混浊,导致光线无法正常聚焦于视网膜,影响视力。要深入理解白内障,首先需要了解人眼的结构与成像原理,就像相机的镜头与感光元件共同作用,使影像得以形成。人眼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相机的镜头,而视网膜相当于机身,光线经过折射后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影像。若晶状体浑浊,光线无法正常传递至视网膜,便形成了白内障。
白内障的发病原因多样,主要归结为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这些因素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最终引发混浊。晶状体由晶状体囊、晶体上皮、晶体纤维和悬韧带组成,营养主要由房水提供。若房水代谢出现问题或晶状体囊受损,晶状体因缺乏营养而混浊,透明的晶状体变为乳白色,影响视力。
白内障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白内障,又称发育性白内障,多在出生前后即已存在,常见类型有前极白内障、后极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及全白内障。而后天性白内障则因全身疾病、局部眼病、营养代谢异常、中毒、变性及外伤等原因引起,包括老年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代谢性白内障、放射性白内障和药物及中毒性白内障。
白内障的临床表现多样,可单或双侧发病,视力逐渐减退,可能伴有眩光感、单眼复视、近视度数增加。根据白内障的类型,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皮质性白内障以晶体皮质灰白色混浊为主要特征,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核性白内障则从晶状体中心位置开始混浊,颜色逐渐加深。后囊下白内障混浊位于晶状体的囊膜下皮质,若位于视轴区,早期即影响视力。
白内障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通过了解玻璃体、视网膜、视乳头黄斑区和视神经是否正常及脉络膜有无病变,结合A型及B型超声波、视网膜电图(ERG)、诱发电位(VEP)等检查手段,可以准确评估白内障状态。诊断白内障的标准为矫正视力在0.7或以下。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对早期白内障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对成熟期白内障效果有限。手术治疗则是白内障治疗的主要方式,包括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术使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吸出晶状体后皮质,可同时植入人工晶状体,手术切口小,恢复快。囊外摘除术则切口较小,保留晶状体后囊膜,可同时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可立即恢复视力功能。
白内障手术后的预后取决于手术适应症的掌握、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对手术并发症的控制。一般而言,遵循正确手术原则的患者预后良好,能恢复正常视觉功能。术后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头部和眼部碰撞伤。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在术后3个月后进行验光检查,以纠正残留的屈光不正,必要时配戴眼镜。
在治疗白内障的过程中,患者应寻求专业眼科医生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定期进行眼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白内障,对于保护视力、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