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2 07: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17:21
中国的素食传统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随着佛教的传入,汉族僧侣遵循“持斋吃素”的习俗,这使得寺院素食烹饪逐渐发展并成为饮食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对民间素食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僧侣们以简单的食物如酱瓜和腌萝卜佐粥,午餐则以黄米饭和大烩菜为主。逢到佛教节日,他们会举办丰盛的素席,如香粳米饭。斋厨,或称香积厨,除了供应僧侣们的膳食,还需为行脚僧提供餐饮,以及满足前来进香的施主和香客的茶饭需求,这推动了素食烹饪的技艺日益精湛。
梁武帝时期,南京建业寺的僧厨以精湛的技艺闻名,能用一瓜做出数十种菜肴,一菜变化出数十种口味。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春卷等素食佳肴,采用山野食材,制作精美,深受佛门子弟喜爱。宋元明清时期,寺院素菜已发展到能制作全素席的地步,如用白萝卜和发面模仿猪肉,豆制品烹制的“油炸鱼”等,满足了人们在口味和视觉上的享受。
“罗汉斋”作为寺院素菜中的代表,以十八种原料象征对佛教十八罗汉的敬仰,如上海玉佛寺的罗汉菜,汇集多种菌菇和蔬菜,口感清鲜。扬州大明寺的“笋炒鳝丝”和重庆慈云寺的“回锅腊肉”等素斋名菜,无论形态、色泽还是味道,都能与荤菜相媲美,深受民间欢迎。
从明清时期的江苏什锦豆腐羹,到清代美食家袁枚推崇的寺院素食,可以看出寺院素菜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已经成为了江南地区家常餐桌上的常见佳肴。这些传统菜肴,不仅体现了僧侣们的饮食智慧,也深深影响了民间的饮食文化。
扩展资料
寺院菜,也称斋食。即指佛教和道教等的素菜。佛教和道教,都曾经在中国的历史上盛极一时。特别是佛教,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之后,经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流传极广,寺院遍布全国各地。许多佛寺道观占有大量庙产,他们的方丈,长老虽行斋戒,不食荤腥,却十分讲究素食,这就产生了寺院菜。现在人们比较熟悉的“素鸡”,“素鸭”,“素火腿”等等,以至“全素席”,便是来源于寺院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