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陕北公学延安陕北公学 - 创办历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2 23: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13:24
延安陕北公学的创办历程展示了中国*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干部而进行的不懈努力。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响应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求,**决定创办陕北公学,以成仿吾为校长兼党组*,形成了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接隶属于*组织部和*宣传部的领导。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是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和教学原则,形成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在两年的时间里,陕北公学培养了6000多名学生,吸引了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党,这是陕北公学教育的伟大成果,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
1939年夏,抗日战争形势发生变化,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陕北公学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了华北联合大学。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干部,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彻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则,校训为“团结、前进、刻苦、坚定”。华北联合大学实行军事化管理,培养的干部能够适应战争条件下的工作需求,被誉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1939年12月,党*决定恢复陕北公学,由李维汉任校长和党组*,被称为“后期陕公”。1941年9月,陕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经过多次整合与演变,延安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西北*大学。
1940年,华北联合大学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增设了多个学院,包括社会科学院、教育学院、文艺学院、工学院等,开设了本科和预科课程。在1941年至1943年,晋察冀边区最困难时期,华北联合大学经历了两次缩编,仅保留了教育学院,由边区行政委员会领导。期间,许多干部和学员在对敌斗争中牺牲。1944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对教育学院进行了规定,强调以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文化为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原则,为抗战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服务。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联合大学在敌后战场办学6年,培养了超过1万人的干部,其中*经济行政干部3000多人,教育工作干部3000多人,文艺干部1000多人,*理论、文学艺术、教育、*、财经等方面的教师和理论人才数百人,短期培训干部2000多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华北联合大学全面恢复,成仿吾任校长兼**。1948年春,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以便集中力量扩大办学规模,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大批建设干部。北方大学以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专业人才为宗旨,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调整了课程设置,形成了实事求是、团结友爱、耐劳朴素、活泼愉快的校风。
1948年8月24日,华北大学成立,校址设在河北省正定县城,以培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华北大学下设四部两院,分别为*训练班、教育学院、文艺学院、研究部、工学院和农学院。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响应**关于放宽招生条件、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指示精神,华北大学把办学重点放在*训练班,招收学员15000余人,并在正定和天津各办一所分校。
1949年底,大部分学员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华北大学*完成了为全国解放培训干部的历史性任务。华北大学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到1949年期间,一些下属单位陆续脱离学校独立办学,发展为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戏剧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等。华北大学还抽调部分干部、教师分赴中原和广东,筹建了中原大学和南方大学。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底,华北大学共为国家培养干部19194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新中国的建设人才,**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大学,调来华北人民*大学部分干部组建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