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是:胃蛋白酶,盐酸,胃淀粉酶这几中成分分别可以用什么来代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2 21:1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22:46
胃液的成分:盐酸(由壁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黏液(由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碳酸氢盐(由胃黏膜的非泌酸细胞分泌)、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
胃淀粉酶----用你的口水,就可以了。或者在网上搜吧,有的厂家专门生产淀粉酶。
胃粘液------水,就可以。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22:50
“探究性实验”基本程序
·探究过程:
提问→假设→实验→肯定、修正或推翻假设→再提问
创设情景、导出课题
·实验材料:
·问题:病人口服多酶片后,淀粉酶是否有效?
·课题:胃环境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学生疑问:
·1.如何模拟胃的酸性条件和小肠的弱碱性条件?
·2.是否应该将多酶片中两种酶分开?
·研究方法:
1.胃酸性条件(PH=1.5-2.2)
模拟实验:0.04mol/L HCl
2.小肠减弱条件(PH=7-8)
模拟实验:0.04mol/L NaOH中和HCl控制PH=8。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研究
·修正改进方案:
方案一改进:
0.04mol/L HCl
2ml0.04mol/L NaOH中和方案三修正:
饱和Na2SO4
·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比较
·初步结论
·假设:
1.在胃内受胃酸影响,淀粉酶暂时失活,进入小肠仍具生物活性。
2.强碱条件也可以使淀粉酶失活。
·设计方案四、五:
·实验研究
·探究实验结论:
1.酶的活性受酸碱度影响。
2.胃蛋白酶将失去活性的淀粉酶分解。
·问题解答:
口服多酶片后尽可能缩短在胃内存留时间,并且不要咀嚼后服用。
“胃环境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说明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的过程”这一重要的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因此,在生物学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就要求学生应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而将实验探究模式引入课堂,通过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去,使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感悟科学的方法、培养创新的能力。
1.从教材中挖掘素材确立探究性实验专题,突出创新能力。
新教材强调从生活中的科学讲起,同时特别强调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把教材已有探究“酶的化学本质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与生活中常见药品多酶片的作用原理和方法说明相结合,确立探究性实验专题“胃环境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办图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1)学生感兴趣,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特殊的内部动力。
(2)问题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
(3)问题解决难度为学生现有能力可及,在“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心得。
2.“探究实验”的基本程序
2.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先给出实验材料多酶片的成分有胃蛋白酶和胰酶中主要的胰淀粉酶,让学生思考“多酶片的外层和内层分别是什么酶?”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多酶片外层是胃蛋白酶,内层是胰淀粉酶,因为口服后在消化道内径口腔和食道后先进入胃,是胃蛋白酶适宜环境,而后进入小肠,是胰淀粉酶适宜的环境。这个结论成功地创设情境,可以让教师顺利提出问题:“病人口服多酶片后,淀粉酶是否有效?”学生讨论后认为多酶片如果在胃内存留时间过长,活性可能会有所改变。经过聚合思维,学生思维逐渐指向问题的实质,从而自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实验课题——胃环境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2提出假设
针对探究课题,学生讨论提出许多“可能”,归纳之后有三点假设:
(1)淀粉酶在胃内仍有活性;
(2)胃酸使淀粉酶失去活性;
(3)胃蛋白酶将淀粉酶分解使其失去活性。
2.3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在设计方案之前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在实验室内模拟胃的酸性条件以及小肠的弱碱性条件?教师应提供相应研究方法,并建议学生处理多酶片后将两种酶进行分离,帮助学生扫除一定障碍。学生分组讨论后,分别提出以下三个方案:
加入物质 2%淀粉酶 0.04mol/1HCl 37℃水浴 3%淀粉溶液 37℃水浴 2%碘液 斐林试剂 沸水浴 结果预期 实验结果
方案一 试管1 1ml 2ml 5min 0.5ml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试管2 1ml 2ml 5min 2ml 1min 砖红色沉淀 砖红色沉淀
方案二 试管1 1ml 2ml 15min 2ml 5min 0.5ml 无明显变化 变蓝
试管2 1ml 2ml 15min 2ml 5min 2ml 1min 砖红色沉淀 无明显变化
方案三 2%胃蛋白酶 0.04mol/L HCl 37℃水浴 豆浆 37℃水浴 双缩脲试剂 结果预期 实验结果
A B
加入物质 1ml 2ml 15min 2ml 5min 2ml 3-4滴 紫色络合物 紫色络合物
(1)体现实验准备性、严谨性的前提是设计对照实验证明多酶片中淀粉酶有活性,可以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其他小组对此方案的互评中肯定了方案一对照实验的科学性,并对两支试管分别用碘液鉴定淀粉是否被分解,及用斐林试剂鉴定淀粉分解后是否产生可溶性还原糖麦芽糖表示赞同。
(2)针对假设1和2的对立性提出方案二进行讨论,说明胃酸是否使酶失活,并采用方案一的双重鉴定方法。
(3)针对假设3提出方案三,讨论胃蛋白酶在酸性条件和适宜温度下是否可将淀粉酶分解成多肽,并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
在方案三提出过程中,其他小组对此方案产生质疑,建议将淀粉酶用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的豆浆代替,从而解决了酸与胃蛋白酶同时存在都可能影响淀粉酶活性的矛盾。
2.4进行实验研究,思考与反思,修正、改进实验方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科学方法和技能及思维方式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利于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的形成。此外,学生将精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不断地思考与反思,提出了对方案一的改进方案:在小肠弱碱条件下胰淀粉酶活性更好;以及对方案三提出质疑:双缩脲试剂的鉴定合理吗?教师在肯定方案一的改进同时对方案三中鉴别试剂问题做出如下解答:蛋白质与多肽化合物中都有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因此,可改用饱和硫酸钠进行盐析鉴定是否有多肽产生。通过思考与反思培养了学生迁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师进行学法培养,让学生认知结构得到最大丰富。
2.5表达与交流
(1)探究得出初步结论:①胃酸使淀粉酶失活;
②失活后的淀粉酶被胃蛋白酶分解成多肽。
(2)提出其他假设:①在胃内受胃酸影响,淀粉酶暂时失活,进入小肠仍具生物活性;
②强碱条件也可使淀粉酶失活。
针对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表现的对失败承受能力较弱,教师应指出科学问题的探究过程本身就是多次推翻假设实现的。针对学生自主设计的开放式、探究性问题更加有利于对问题的现象和本质进行进一步探究,深入拓展了课题范围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6设计新实验方案,进一步实验研究,比较实验结果
加入物质 2%淀粉酶 0.04mol/1HCl 37℃水浴 0.04mol/1NaOH 3%淀粉溶液 37℃水浴 2%碘液 斐林试剂 沸水浴 结果预期 实验结果
方案四 试管1 1ml 2ml 15min 2ml 2ml 5min 0.5ml 无明显变化 变蓝
试管2 1ml 2ml 15min 2ml 2ml 5min 2ml 1min 砖红色沉淀 砖红色沉淀
方案五 试管1 1ml 2ml 2ml 5min 0.5ml 变蓝 变蓝
试管2 1ml 2ml 2ml 5min 2ml 1min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方案四:将淀粉酶置于酸环境后,再置于弱碱性条件下,验证活性是否恢复。
方案五:将淀粉酶置于强碱条件下验证其活性。
2.7探究实验结论及问题解答
综合以上五个方案,学生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酶的活性受酸碱度影响;
(2)蛋白酶将失去活性的淀粉酶分解。
问题解答:口服多酶片后尽可能缩短在胃内存留时间,并且不要咀嚼后服用。
3.“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体会
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极好方法。学生在实验时把设想转化成实际,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充分体验到探究的愉悦,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一位顾问,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围绕问题进行解决,有利于教师灵活控制课堂思路,起到引导、指导、诱导作用。
此外,通过师生交流的协同作用以及与其他同学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达到发展学生自身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目标。整个课程都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品质。
只分泌胃蛋白酶,并且仅仅是初步消化蛋白质,没有淀粉酶的。
口腔内只是初级消化淀粉并不是完全消化掉淀粉,而且唾液的消化酶最主要的作用并不是消化淀粉,而是引起食欲,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唾液中没有淀粉酶,我们吃起馒头或者米饭来就索然无味而无法引起食欲了。真正消化并且吸收淀粉的位置还是小肠,胃部主要的作用是初步消化蛋白质、吸收掉大部分的水分并且磨碎食物为小肠的消化做基础工作的。胃部也没有消化淀粉的酶,唾液中的淀粉酶进入胃部也很快会被胃内的酸性环境和蛋白质消化酶作用下分解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