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2 18: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06:53
秦朝时期,设立了多种大夫官职,包括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和谏大夫等,但具体人数并无固定。西汉时期,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设置了谏大夫,其职责主要是进行议论,人员不定额。到了东汉,谏议大夫的名称被更改,据《后汉书·百官志二》记载,谏议大夫的官阶为六百石,但并没有明确规定编制。
魏晋时期,谏议大夫的称呼转变为散骑常侍,隋唐时期依然保留了这一官职,设有左、右谏议大夫,分别隶属于门下省和中书省。同时,还有补阙和拾遗等职位。在唐朝,谏议大夫拥有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的权力,如魏徵任职时,共上奏二百余份,皆直言不讳。宋代沿袭前制,设置了谏院,下设鼓院,左、右谏议大夫担任主要职务。王安石变法时,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撰写了著名的《与王介甫书》,对新政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辽代时期,门下省和中书省设有左、右谏院,继续沿用谏议大夫等职位,但实际作用可能有限。金代的谏院设有左、右谏议大夫和司谏。元朝时期,谏议大夫制度被搁置。明朝初期,洪武年间设有谏议大夫及左右司谏,但不久后就被废除。历史上,《册府元龟》这部宋代经典文献收录了自五代以来的379件著名的谏书,记录了这一官职的重要历史贡献。
一个古代官职。 谏议大夫--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