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加、减、乘、除、等于”这些运算符号是怎么来的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08: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39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它们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几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无处不在。但你是否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符号,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加号【+】的由来始于印度,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将单词的缩写作为运算符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次使用“+”来表示加法,其灵感来源于在横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将其作为代数运算符号之一,随后法数数学家F·韦达的宣传与倡导使得“+”符号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普遍认可。
减号【-】的形成则与“+”的产生紧密相关。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后不久,通过分析和研究,创造出了减号“-”。减号的出现标志着数*算符号的进一步完善,它表示在加号上减去一竖,即减少的意思。
乘号【×】的发明则经历了多次尝试。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使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源于拉丁语“multiplicntio”。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在其著作《数学之钥》中首次以“×”作为乘法符号,这一符号逐渐流行并沿用至今。据说,乘号“×”是由加法符号“+”演变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
除号【÷】的由来较为复杂。我国古代的《孙子算经》中提到除法运算与乘法的差异,当时人们使用算筹和口诀进行除法计算。1631年,数学家W·奥特雷德曾尝试使用“:”作为除法符号,但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瑞士数学家哈纳在计算时,为解决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而创造出除号“÷”,其形式为一条横线段“-”和两个小圆点“:”从中间分开。
等号【=】的产生比“+”和“-”晚大约100年。1557年,英国人列可尔德认为两条平行线最相像,可以用来表示相等的意思。德国著名数学家莱布尼茨随后提出“=”作为等号,用以表示“等于”。从此,“=”成为数学中表示等量关系的重要符号。
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发明则来源于英国数学家T·哈里奥特。1631年,哈里奥特首先使用符号“>”表示“大于”,“<”表示“小于”。这些符号因其易于记忆和广泛认可,逐渐成为表示大小关系的通用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