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17: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8 18:28
约瑟夫·亨利生于纽约州奥尔巴尼一个贫穷家庭,13岁辍学后在钟表铺学徒。他自学成才,考入奥尔巴尼学院,学习化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然而,他毕业后在奥尔巴尼学院担任自然科学和数学讲师。1832年,他成为新泽西学院(现普林斯顿大学)的自然哲学教授,直至1846年。1846至1878年间,他担任新成立的斯密森研究所的秘书和首任所长,专注于气象学研究。1867年起,他成为美国科学院院长,直到1878年5月13日在华盛顿逝世。
约瑟夫·亨利在物理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在于电磁学的研究。他发明了强电磁铁,为改进发电机打下了基础。1827年,他发现仅重3公斤的铁芯能吸起300公斤重的铁块,远远超过普通磁铁的吸引力。他改进了电磁铁,使导线绝缘并缠绕多层,极大地增强了电磁铁的吸引力。后来,他制作的电磁铁能提起一吨重的铁块。
1830年8月,亨利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比法拉第早一年。他放置了一个绕有导线的条形软铁棒于电磁铁两极中间,通过导线将条形铁棒与检流计相连,形成闭合回路。当电磁铁导线接通时,检流计指针偏转后回到零;当导线断开时,指针向另一方向偏转后回到零。然而,亨利的实验成果未能及时发表,因此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功劳归于法拉第。
亨利还发现了自感现象。他在比较不同长度导线的电磁铁提举力时,意外地发现通有电流的线圈在断路时产生电火花。他发表了《在长螺旋线中的电自感》的论文,宣布发现了电的自感现象。1832年,他在研制更强大的电磁铁时发现,绕有铁芯的通电线圈在断开电路时产生电火花。他经过反复试验,搞清了产生这种现象的规律,并在1835年发表了解释自感现象的论文。
亨利在无线电波传播方面也有贡献。1842年,他在实验室安装了一个火花隙装置,在30多英尺处放置线圈接收能量,线圈与检流计相连形成回路。当火花隙装置产生电火花时,与线圈相连的检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实现了无线电波的传播。虽然亨利的实验比赫兹的实验早了40多年,但当时的人们包括亨利本人在内并未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
约瑟夫·亨利对电报机的发明做出了贡献。他发明了继电器、无感绕组和改进了原始变压器。他还发明了一种原始电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他在电学领域的重要贡献,因为它能带动机器,在起动、停止、安装和拆卸方面比蒸汽机更方便。今天,电动机已成为电气时代的标志。
除了上述成就,亨利还为电报的发明做出了贡献。尽管实用电报的发明者莫尔斯采用了亨利发明的继电器,但亨利没有申请专利权。因此,发明电报和荣誉最终归于莫尔斯。然而,莫尔斯发明的“莫尔斯电码”是电报的独特贡献。
约瑟夫·亨利 (Henry Joseph 1797-1878),美国科学家。他是以电感单位“亨利”留名的大物理学家。在电学上有杰出的贡献。他发明了继电器(电报的雏形),比法拉第更早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还发现了电子自动打火的原理。但却没有及时去申请专利。他被认为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之后最伟大的美国科学家之一,对于电磁学贡献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