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1 14: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5 16:54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研究历程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领导的实验室在《细胞》杂志上首次报道了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研究。他们将Oct3/4、Sox2、c-Myc和Klf4四种转录因子引入小鼠胚胎或皮肤纤维母细胞,发现这些细胞能够发生转化,生成的iPS细胞在形态、基因、蛋白表达、表观遗传修饰、细胞倍增能力、类胚体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与胚胎干细胞非常相似。
2007年11月,Thompson实验室与山中伸弥实验室几乎同时宣布,利用iPS技术可以诱导人皮肤纤维母细胞成为几乎与胚胎干细胞完全一样的多能干细胞。日本实验室采用逆转录病毒引入这四种因子组合,而Thompson实验室则采用慢病毒载体引入Oct4、Sox2、Nanog和LIN28这种因子组合。这些研究成果被《科学》杂志列为2007年十大科技突破中的第二位。
2008年,哈佛大学George Daley实验室利用诱导细胞重新编程技术,将来自10种不同遗传病患者的皮肤细胞转变为iPS细胞。这些细胞将在构建疾病模型、药物筛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美国科学家还发现,iPS细胞可在适当诱导条件下定向分化,如变成血细胞,用于治疗疾病。哈佛大学另一家实验室发现,利用病毒将三种在细胞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引入小鼠胰腺外分泌细胞,可以直接使其转变成与干细胞极为相似的细胞,并且可以分泌胰岛素,有效降低血糖。这表明利用诱导重新编程技术可以直接获得某一特定组织细胞,无需经过诱导多能干细胞这一步。
2009年,中国科学家利用iPS细胞培育出小鼠,证明了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具有相似的多能性。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凡一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合作完成的工作表明,利用iPS细胞能够得到成活的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这一研究成果表明iPS干细胞或许可以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潜在来源。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学术杂志《细胞》上率先报道了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他们把Oct3/4,Sox2、c-Myc和Klf4这四种转录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载体,然后引入小鼠成纤维细胞,发现可诱导其发生转化,产生的iPS细胞在形态、基因和蛋白表达、表观遗传修饰状态、细胞倍增能力、类胚体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与胚胎干细胞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