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托夫的初恋对象是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0 22: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0 22:50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的一生在多种文化和自然环境中展开。他的童年在阿尔谢尼耶娃的塔尔罕内庄园度过,接受了法语和德语的教育,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早期创作,如《高加索》和《蓝色的高加索山,你好!...》。
1827年后,莱蒙托夫迁往莫斯科,并进入莫斯科大学贵族寄宿学校。在这里,他对文学和诗歌创作展现出浓厚兴趣,特别是研究A·c·普希金和拜伦的长诗风格,拜伦式的长诗成为他早期作品的标志。1828年至1829年间,他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社会抗争的长诗,如《海盗》、《罪犯》等,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承载着社会的罪恶和冲突。
1830年,莱蒙托夫从莫斯科寄宿学校退学,前往斯托雷平家族的庄园避暑,同时开始初恋并创作抒情诗。1830年至1832年,他的诗歌风格转变,出现了“片断思维”体裁,社会主题开始融入,尽管没有直接的政治抒情诗,但他的哲学思考中融入了社会政治课题,这在他的19世纪30年代诗歌中尤为明显。
莱蒙托夫与多位女性有过情感纠葛,其中B·A·洛普希娜对他影响深远,她的形象贯穿了他的诗歌创作。1832年后,他涉足叙事诗和散文体小说,作品主题包括中世纪的俄罗斯历史和高加索异域风情。
1832年,莱蒙托夫离开莫斯科,希望在圣彼得堡继续学业,但因学业问题改从军。在军校的生活中,创作受到限制,但他的作品开始展现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反思,如《大贵族奥尔沙》和《哈吉—阿勃列克》。1836年,他的诗歌创作进入成熟期,尤其是《大贵族奥尔沙》和与普希金逝世有关的《诗人之死》。
1837年,莱蒙托夫因《诗人之死》而被捕,此后创作了大量“狱中诗”,如《囚徒》。他的创作生涯在流放期间达到了高峰,包括对高加索民间神话的探索和对东方文化的描绘。1838年,莱蒙托夫回到圣彼得堡,加入文学圈子,与普希金文学圈的成员有所接触,但并未完全融入。
莱蒙托夫的人生最后几年,他继续创作,涉及诗歌和小说,其中《塔马拉》和《争吵》体现了他在高加索时期受到的东方精神影响。遗憾的是,他的生命在一次决斗中戛然而止,被安葬在塔尔罕内的家族墓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