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小人,谁是君子不那么要紧,紧要的是,我们的理解要超越孔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1 08: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17:27
君子,是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人们追求高尚人格的标杆。而小人,在孔子那里则是与君子相对立的人格存在。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说了许多话,去阐述什么样的人是君子,什么样的人是小人,可是最终孔子与古人都没能给出精确的定义。
也许是因为人太复杂了,而君子与小人两个词又太简单了。
孔子说:“君子不器。”他还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会拘泥于具体的职能和技艺,而是会寻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意思是说,君子总是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反省自身,而小人总是苛求别人。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是指一种多样性的统一,而有别于“同”。“同”,就是一致。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追求与周围世界的协调、融合,却又拥有自己独立的见识; 而小人则只追求与周围保持一致,并没有自己的见识,也不在乎与周围是否协调。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意思是说,君子的心里豁达自然,小人总是患得患失,忧虑多愁。
以上孔子对君子内涵的阐述宏大而深刻,我们提炼其思想核心,即: 君子人格是顺天道而行人事,是人与自然之道相吻合的自我修养。
这些论述都是在讲君子人格的本源和本质,要落实在具体的生活中,就需要更加简单实际的标准。
孔子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说,君子懂的是道义,小人懂的是利益。
也就是说,君子看重道义,君子先看该不该,然后行事。小人却是按利益行事,看有没有利益、看利益多少来行事。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意思是说,君子把道义作为内心的原则,所有外在行动都符合内心的义,内心的义驱动君子的外在的行为。君子用义驾驭外物,而不为外物驾驭。
小人则是被外物驾驭驱动,被是否有利,利大利小所左右。小人心中没有义,或放弃了义。
孔子还说了许多具体例子以描述君子人格: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处有,可处无。”“衣蔽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
由于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所以没有人能成为完全的君子。但是不影响人们把君子作为追求的目标,认同并践行君子人格的价值观。
也没有完全的小人。小人只用利益作为行事的准则,似乎也不可能。小人只是在多数情况下将利益得失作为行为准则,不考虑道义,或者把道义放在次要位置,不追求成为君子。
普通*都是介于君子与小人之间的人格。
我们既会讲道义,也会追求利益。有时候我们把道义放在首位,有时候又更在乎利益。
利益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我们不可能不考虑利益,但是多数人对自我存在又有更高的追求,遵循道义又是我们向往的价值观。
我们所说的君子,是更多的以道义为行为准则的人,他们并非不考虑利益; 我们所说的小人,是更多的以利益为行为准则的人,他们并非完全践踏道义。
到了孟子时,他将孔子的理想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糅合落实到了现实生活中,把理论进行了可操作转化。
孟子在文章《孟子·告子上》中讲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意思是说,有两种利益,若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那么我选择利益大的。
在生命和道义之间,若只能选择一个时,我选择道义,舍弃生命。
人总是处于君子与小人之间的,面对利益选择时,我们就像小人一样,选择利益大的。面对道义和个人利害的选择时,我们就要像君子一样,选择道义。
站在更宏大的视角看,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只是两种价值观,没有好坏,两者都是人类社会的需要。
那么倾向君子人格还是小人人格,都是每个人的自由,也自有渊源。
当然,在孔子那里自然是尊崇君子,而贬损小人的。
在农业社会里,农民、工匠、商人都是小人,因为在孔子的眼里,他们都看重利益而不懂道义。
农业社会里,大部分人是农民,如今的工业社会里,商人占了更大比例。商人是更加鲜明的以利益为重的群体,“商人重利轻别离”嘛!
虽然商人更偏小人,却在现代社会更加重要。
要知道,商有商道,商人也讲道义。君子也必食人间烟火,不能没有小人的供养。
理解了君子与小人之后,我们就要直面更现实的问题,如何与偏君子人格和偏小人人格的人打交道。
与君子人格的人打交道,就应该看到道义逻辑; 与小人人格的人打交道时,就要看到他们的利益逻辑。
比如,有一句老话: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君子即使报复你也是有道义底线的,而小人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使绊子无底线,防不胜防。
总结一句话,即是:君子遇事,必分是非; 小人遇事必计利害。
所以,对君子,只需晓以大义; 对小人,必动之以利害。
有些人偏君子一些,有些人偏小人一些。当我们想得清楚后就会明白: 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要有不同的逻辑。